寺後岩石現留有惠士奇手書陰刻“萬載雲封”真跡,這是對南岩寺周圍環境的讚美。每個字手掌大,群石組合,酷似蓮花怒放。惠書秉承二王餘韻,自成一格,蒼茫古樸,以前被人炸石毀去“封”字。僅餘三字,依然俊邁高遠,富於山林逸趣。
隱居期間,惠士奇還為登峰村村民題寫春聯,倡導互助互愛、和睦相處的風氣,鄉民深受教益,便以他的春聯內容作為村規。
村民們說,其實惠宗師不願離開南岩,皇帝的聖旨牌一次接一次,催促他赴京任職,他隻好把煮熟的紅豆種下,發願占卜。隔日紅豆意外地長出嫩芽,惠宗師感到這是天意,天意難違啊!這才戀戀而別。
毛澤東題詞成為傳家寶
1940年至1943年惠中權在靖邊縣任縣委書記期間,從實際出發,創造了“引水拉沙造田”、科學種植、栽樹、養羊等發展生產的新經驗。1942年在陝甘寧邊區高幹會上,毛澤東作了《經濟問題與財政問題》報告(《毛澤東選集》第5卷),報告中表揚了惠中權努力工作,實事求是的精神,號召各縣的同誌向靖邊的同誌學習。會後評出10名勞動模範,惠中權是其中之一。毛澤東為10名勞模都題了詞。對惠中權的題詞最為突出,題詞全文共三行,第一行:實事求是不尚空談“8個大字,高度評價了惠中權的工作精神和工作作風;第二行:贈惠中權同誌”,字跡較小,非常親切;第三行是毛澤東的簽名,顯得隆重。題詞橫寫在當時延安生產的一塊白土布上,布約長2尺,寬一尺,字為行體,瀟灑飄逸,大小錯落有致,布局合理,不失為珍品。惠中權一直精心保存著,在延安失陷戰火紛飛中也沒有丟失,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那場大動亂中也得以保存。他不幸逝世後,家中對題詞更加珍惜,他的家屬又給白布四周鑲上紅色花邊,看得比珍寶都重要,至今保存在身邊。這件題詞還被新編《清澗縣誌》刊登在扉頁中。
陵園·紀念館·紀念塔·紀念地
陝西清澗惠師溫陵園位於清澗城東山腳下的南坪上(今縣武裝部處),占地約900平方米,1930年前後落成。墓前有禮堂,內設惠公位,外有大門一座。建築均用磚石砌成,為歐式風格,牆為花格,柱有棱,頂為三角形尖頂與葫蘆形圓頂相輝映,肅穆壯觀。堂內外有蔣中正、於右任、楊虎城、井嶽秀的題刻。蔣中正的題刻為“黨國柱石”。於右任的題刻為“邦家之光”及“不怕死,不愛錢,想生前南和北伐,鼓吹革命,勳堪繼中山之後;能吃苦,能耐勞,憶昔日東奔西馳,浴血奮戰,功在諸烈以前”。
楊虎城的題刻為“置身秦漢以上,首居廉讓之間”。井嶽秀的題刻為“鍾靈毓秀”。1966年“文革”初期被毀。次年縣武裝部在此擇地修建辦公院。師溫遺骸被遷葬於岔口蠶種場山腳下,墓碑後有傳。
江蘇灌南人民革命紀念館2006年,灌南縣城建成一座灌南人民革命紀念館。該館以惠浴宇、周惠、芮杏文等老一輩革命家的革命活動為主線,反映了灌南人民的革命史跡。惠浴宇、周惠兄弟的革命事跡占了展館的三分之二。用實物與圖片,以錚錚鐵骨七年磨難誌不渝、飲馬長江彎弓射日驅倭寇、撥亂反正百廢俱興展宏圖等七部分,以浴灑沙場晉冀魯豫任馳騁、北疆酬誌足踏草原二萬裏、一生忠誠曆經坎坷為國酬等八部分,分別生動形象地再現了惠浴宇、周惠的輝煌業績,成為愛國主義的教材。
陝西清澗革命烈士紀念塔在清澗城西秀延河畔的筆架山(現改為漢元山)上,高聳著一座革命烈士紀念塔,塔的正麵刻著王震將軍題寫的“清澗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十個大字,塔身的背麵與兩側刻著在革命戰爭中犧牲的1362名烈士的名字,其中149位就是惠姓人,占烈士總數的11%。這說明清澗惠氏家族在這場推翻三座大山的革命中,前赴後繼,作出巨大犧牲。這座烈士紀念塔更是清澗惠氏族人心中的豐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