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1章 惠姓勝跡、遺跡(1)(1 / 3)

(引子)

祠堂遺跡

泗縣滾龍脊惠氏祠堂祠堂最早建於明代中期,清鹹豐七年燒毀,後經惠方茂、惠肇春父子帶領族人修複。祠堂坐落在惠廟村惠祠莊前,掩映在600餘株鬆柏林中。前後大殿各五間,東西廂房各五間,天井花池,方磚甬道。列祖牌位、族譜安放在大殿正中,上方懸掛著明朝天啟年間熹宗帝欽賜“燕翼流芳”檀木金字大匾,匾為長方形,長約1.8米,寬約0.6米,字為楷體,每個字大0.4米,陰刻鑲金,在陽光下閃閃發光。兩旁為“扶風家聲遠,燕翼澤世長”楹聯。屋頂為滾龍脊,屋爪為插花鐵樹,前殿大門兩旁各置石鼓,雕刻二龍戲珠圖案,大門上方鑲嵌“惠氏宗祠”四個大字,頗為壯觀。

祠堂有專人看管。祠地百餘畝,其收入除支付看祠人的費用、祭祀活動與續譜經費外,均用於惠氏公益事業,諸如獎勵裔孫獲得功名和救濟貧困等。解放後祠地劃歸公有,祠前後大殿被鄉政府占用,後被改建為辦公室。現在泗縣惠姓族人正在籌集資金,恢複祠堂原貌。

無錫惠山惠學士祠無錫城西,有一道綿延起伏的青嶂,是浙江天目山西延伸的支脈。氣勢宏偉,山清水秀,春花秋月,景色宜人。秦漢時稱“曆山”,隋稱“九龍山”,唐稱“華山”,今人稱“惠山”。惠山,得名久遠,但與惠姓無關。

據《蠡溪筆記》載,開山禪師為西域僧人慧照,他晉代來到此山,常與名士交往,名氣很大。後來人們就用慧照的名字命名,叫慧山,慧、惠相通,習稱惠山。

惠山古鎮一帶,從吳地葬製習俗上來講,地勢負陰抱陽,依山傍水,結合陰陽五行、四獸方位、四時各色,為絕好的風水寶地,因而達官顯貴爭相在此建立祠堂。到新中國成立前,在惠山古鎮不足0.3平方公裏的範圍內保存有118處,80個姓氏的祠堂或遺址,主祭惠元佑的惠學士祠就在其內。可惜現在有的僅存遺址,有的蕩然無存。慶幸的是無錫市政府於2003年決定,經江蘇省政府批準,恢複惠山祠堂景觀,並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惠山建祠始於唐朝,時興於明清時期。惠學士祠能夠建在惠山,是元佑裔孫懷著一片孝心努力的結果。元佑是主戰派,宋室定都杭州後,因不滿主暗臣奸的現實,隱居浙江湖州吳興大全港。

死後兒子惠善遷居江蘇蘇州長洲(今吳縣)陽山,將其葬於蘇州震澤東堵城。

他的節慨事跡,正史不載,默默無聞。清康熙年間19世孫費縣知縣惠潤將其在宋室南遷中的功績寫成奏章,呈請在惠山建祠官祭。康熙皇帝於康熙二十年以崇德報功,褒隆先哲,批準國家設所祀典。當時惠山建祠進入鼎盛時期,誰家能在古鎮這一彈丸之處,爭得一席之地,營建宗祠,這是家族非常榮耀的一件事。因而競爭非常激烈,盡管康熙大帝批準,要建到一個理想的地方,並非易事,無錫裔孫們經過不懈的努力,最終於康熙三十六年(1697)在惠山建起了惠學士專祠,由裔孫們看護維護。從此春秋兩季,當地政府官員隆重祭奠,各支派代表參加。

到清末、民國年間,由無錫大宗族長主持祭奠。

惠學士祠遺址現在無存,但在民國年間惠仰泉主修的《惠氏宗譜》中有較詳細的記載。

祠址在今下河塘地段,占地麵積不大。宗祠基地細號為:迓字1249號平田二分九厘五毫;又1252號平田四分一厘(鹹豐五年公置五厘亦並在內);又1254號平田六分六厘五毫。總共一畝三分七厘。宗祠四址也有記載:南址洞陽顧公祠,東址街,又東址長壽庵;北址周姓坑潭,又後北址詹節婦祠基;西址楊宗祠牆基。

惠山祠堂沒有像外地某些古老祠堂那種占地廣闊、高大宏偉的建築,因地形與用地的限製,大多數是磚木結構,單簷硬山式,粉牆黛瓦灰調子江南傳統民居式建築。惠學士祠也不例外,像簡單的民居小院。家譜上簡略記載:為堂,為室,為廡,為門。榜正設公位,配以公裔孫明給諫諱世揚。左廡供奉曆代各支有功於祠的先祖神位,到民國年間增至81位,其中有惠周惕、惠士奇的神位。祠內還掛有乾隆禦書與和親王題寫的楹聯以及清代名流題寫的匾額,為莊嚴肅穆的氛圍,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內涵。

山東日照三莊惠氏先祠當今蕩然無存,隻保留一塊“惠氏先祠”匾,為清末翰林宮馮恕所題。傳說原建築宏偉,脊頂有二龍戲珠造形,東西兩頭都是一條奔騰的大龍,中間一顆圓球。東南、西南、西北、東北四方,各有三隻棒棒狗,共12個,據說這是地位的象征。這樣的建築,經朝廷有關部門批準才能修建。

“經學之家”與“吳派”經學

經學,是訓解、闡述儒家經典著作的學問。清代“吳派”經學,是江蘇蘇州吳縣惠氏留給祖國的一份珍貴的文化遺產。不少著作作為典籍收錄在《四庫全書》中。

在我國漢代出現了訓解、闡述儒家經典著作的風氣,亦稱漢學。代表人物有東漢的賈逵、馬融、許慎、鄭玄等。宋時程顥、程頤、朱熹在漢學的基礎上創造了理學,成為宋以後的封建社會統治階級的主導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