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事陰晴不可尋,等閑圓缺成古今。
但願年年三五夜,扁舟新釀對知音。
詠月中桂
月桂何方種,清宵雲外妍。
靈根朔後出,芳樹望時全。
影靜偏宜夜,花開不計年。
中秋對月
皎皎中秋月,三年此地看。
兔毫應可數,桂影倍生寒。
中秋無月誌感
空堂對燭聽寒雨,往事關心心獨苦。
天上陰晴竟偶然,人間時節生今古。
這種描述賞月、觀花、飲宴、遊湖等生活場景的詩歌,表現出一派閑情逸致,是張四維文集中最具代表性的對士大夫生活的描述。再如這篇《春日感懷》,充滿了悲時傷逝的情調。
郊原春半柳垂絲,變後山城碧蘚滋。
燕子不知當日主,桃花猶著舊年枝。
嶺猿躑躅梁王苑,野草芊綿習氏池。
眼底韶華今古恨,東風翻肋雍門悲。
大好春光引發了作者的無限遐思,勾起了對往昔的留戀之情,詩人巧妙地運用典故,抒發了對歲月逝去的無限感慨,詩中充滿著惜春悲春的氣氛,和宋詞中的名篇“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頗為相似,當然,對於這位“富貴詩人”來說,“小園香徑獨徘徊”也是他的生活常態。
當然,張四維的生活也並非一直這樣閑適安逸,作為一名具有極高政治追求的朝廷重臣,國計民生、朝政翻覆等事務總會常常在困擾著他,如在《條麓堂集》卷一所收的《秋感》一詩,就流露出了這種情緒。
秋夜一何長,秋思一何苦。
思苦不欲眠,夜長不欲曙。
桐影暗窗月,蛩聲集四宇。
對此淒清時,壯懷紛若縷。
悠悠撩我心,的的不堪數,
推枕起夷猶,披衣聽晨鼓。
“悲秋”從宋玉的一句“悲哉,秋之為氣也”開始,就成為文學作品中久遠的主題,“秋夜一何長,秋思一何苦”,首句即奠定了全詩憂傷和悲苦的感情基調,漫長淒清的秋夜使詩人難以入眠,起床獨自徘徊,梧桐的樹影連窗口的月光也遮住了,四處彌散著秋蟲的鳴叫,從中我們不難讀到“夜中不能寐,起坐彈鳴琴”的中夜徘徊的況味,往昔的雄心壯誌也慢慢消磨殆盡。詩歌風格淒冷悲愴,將秋景與悲情交融在一起,抒發了自己抑鬱困頓、誌不能伸的情緒。
不過,作為一個很有追求的政治家,張四維的詩歌也絕不僅僅隻是表達了個人的一己私懷,他的詩歌中也有一些反映國計民情的篇章,可以被視為明朝中後期社會現實的真實表露,具有較高的價值,如反映農民稼穡艱辛的《憫農詩》(《條麓堂集》卷一):
北陸耀炎曦,南畝事耕耔。
荷笠鋤午禾,鋤濕汗成水。
金風肅霜節,田家初罷耒。
私逋償舍翁,公租歸官理。
日暮空柴廬,無能飽糠秕。
宸襟軫稼穡,豳風構崇址。
虞弦協遺歌,省助多方喜。
所希玉燭調,擊壤詠千祀。
張四維青少年起就與楊博、高拱、王崇古等人交遊,故對邊塞生活亦不陌生,對邊疆事務也常常有自己的見解,他在這些事務上堅持了自己的政見,為穩定邊疆局勢、促進生產和經濟的發展起到了較大的作用,《條麓堂集》卷三中收錄有他的《塞上曲紀癸亥秋宣大事》:
狼煙一夜偏居庸,漢將全妝不戰功。
應念君王勤北顧,捷書飛奏未央宮。
三秋亭堠向無煙,一夕雞鳴血滿川。
風雨憑陵胡騎遠,居庸北望草連天。
老上憑秋西射雕,控弦百萬過臨洮。
左賢分取三千騎,十日燕山殺氣高。
胡馬秋肥塞草長,彎弧直擬犯漁陽。
歸途卻避虧閭水,知是嫖姚舊戰場。
鐵騎連營扼塞扉,五更刀鬥靜戎機。
驀聞營外鳥啼月,共道單於夜遁歸。
這首詩以漢事來代稱當朝,描述了明朝的邊塞軍事生活,整首詩氣勢渾雄健勁,感情激越高昂,充滿了慷慨豪邁的氣象,巧妙地將邊塞景物與軍事題材融為一體,讚頌了將士們殺敵報國的戰鬥激情,完全可以被視為是明代邊塞詩中的上乘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