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四維執政期間,也頗有建樹,他平時生活起居一向簡單持重,但每遇到大事的時候,處理起來卻很果斷,“至臨大事、決大疑,迎刃而力斷”。他誌在扶危定傾,安定社稷,也做出了不少利國利民的好事。一次,雲南地方官給朝廷輸送貢金,由於天氣不好,行程受阻而延誤了時間,神宗很生氣,要追究地方官吏的責任,嚴懲當事人,張四維急忙上奏疏勸阻了皇帝的這一行為。又一次,皇帝突發奇想,下詔要征用雲南地區貯藏的20萬兩礦銀,以供自己個人享用,這個意思一傳出來,滿朝嘩然,張四維深知此事絕不可行,就極力勸諫皇帝,終於使皇帝放棄了這個想法。神宗還曾打算下詔命令江西的官窯為他燒製一大批陶瓷等器皿供宮廷享用,數目多達十餘萬件,而且還要求樣式精巧,工藝繁複,實在難以完成,消息一經傳出,就引起了民間的極為不滿,老百姓和地方官吏們怨聲載道。張四維得知後,又極力勸阻,使神宗最終停止了這一項工程。
第5節丁憂守孝,不幸病故:卒於蒲州故裏
張四維是個孝子,科舉登第出任京官之後,就把父親張允齡接到京城居住,親自奉養。張允齡雖然50歲了,還明眸烏發,手腳靈便,看起來就像三四十歲的人。此時,張氏家族的昌盛也達到了巔峰狀態,他的一個兒子是朝中首輔,位極人臣,另外幾個兒子則是富甲天下的商賈。對於這樣的家運,張父感到很滿意,他常常說:“吾祖母、吾母兩世堅貞,幽明感應乃於兒輩。”張允齡認為是自己的祖母和母親兩代人辛苦撫養遺孤,曆經艱辛,堅守貞潔,感動了天地鬼神,才蔭福惠澤子孫後代的。由於思念故鄉,張允齡晚年時離開了京師,回到故鄉養老,他在距離蒲州(永濟)城東5公裏的孟盟橋修建了極為豪華的別墅,山水園林,一應俱全,並種上各種花卉,四時不敗,成為自己頤養天年的好地方。
萬曆十一年(1583),張四維剛剛就任首輔不久,他的父親嵋川公張允齡在家鄉去世了,雖然十分不情願離開職位,但他也不敢不按照慣例回鄉丁憂守孝。考慮到這一次回鄉的時間較長,他在文華殿和萬曆皇帝辭別時,提出了很多治理國家的建議,勸誡萬曆皇帝要法祖、孝親、講學、勤政、清心、寡欲、惜財、愛民等。辭別皇帝之後,張四維日夜兼程,抓緊時間趕回家奔喪。不幸的是,剛剛回到家中,他的繼母胡氏夫人也去世了。禍不單行,時隔不久,他的兩個弟弟也相繼去世了。張四維廢寢忘食,竭力守孝,悲痛交集中,一下子就病倒了,他帶病誌哀服喪,操辦喪事,此後就一直重病纏身,到了萬曆十三年(1585)十月,就在服喪時間即將結束的時候,張四維終於一病不起,病逝在蒲州家中。神宗聽到這個消息之後,十分震驚,為表示哀悼,還特地輟朝一日,派遣官吏治辦喪葬事宜,上諡號文毅,追贈張四維“太師”的封號。
在父親去世,張四維服喪回鄉的這一段時間內,他還為家鄉做了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他和當時已退職還鄉的舅舅王崇古一起來到村外的萬固寺閑遊,看到寺廟裏的多寶佛塔因震裂而歪斜著,這是由於塔基在幾十年前的一場大地震中受到了損毀,一直無人修繕,寶塔即將倒塌,十分危險。兩位富甲天下的朝廷重臣當時就下了修繕多寶佛塔的決心,在兩人的籌措和安排下,萬固寺的重修事宜被列上了日程,匠工們被征召組織起來,重修寶塔,粉飾一新,張四維還專門為寶塔題寫了“多寶佛塔”四個字的匾額。但是,還沒有等寶塔最後修繕完工,張四維就去世了。他題寫的匾額直到今天仍然留在寶塔上。
第6節張四維的學術及文學成就
1.學問與詩文俱佳
張四維通過科舉考試成為朝廷高官,雖然他並不以詩文學術為自己的主業,但畢竟是位博學多才的文人士子,在學術及文學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張四維的著作收錄在《條麓堂集》中,現在可以看到的版本是《續修四庫全書》集部第1351卷,是張四維去世10年之後,由他的兒子張泰征收集他的文章並刊刻的一個集子,原本現在還被珍藏在山西大學圖書館裏,原書版框高216mm,寬316m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編《續修四庫全書》時,根據原本影印了這個文集,其中張四維的文集32卷,另有附錄2卷,收錄他人為張四維所作的文章、祭文6篇,分別為《張公神道碑》(申時行撰)、《張文毅公墓誌銘》(許國撰)、《張文毅公墓表》(王錫爵撰)、《張文毅公行狀》(王家屏撰)、《王太夫人墓誌銘》(王家屏撰)以及張四維的子嗣張甲征、張泰征、張定征、張允征、張元征所撰《王太夫人行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