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明朝能臣張四維(4)(2 / 2)

另外,張四維也有一些詠物小詩,或者抒發一時的情懷,或者表達個人的誌向,也是理解這位古人的重要線索。如《詠路旁孤鬆》(《條麓堂集》卷三)中,詩人著意塑造了“路旁孤鬆”的獨特意象,讓人聯想到漢魏詩人左思“鬱鬱澗底鬆”的孤傲不馴之氣,整首詩借著古鬆逆境中的孤高桀驁的形象,表達了詩人自己卓爾不凡的理想和抱負。

羨爾亭亭偃蓋姿,孤高寧是路旁枝。

不逢柏竹誰為伴,及遇風霜世自知。

樛幹盤雲龍臥處,喬柯掛月鶴歸時。

徂徠未必能相勝,立馬高吟有所思。

另外一首直抒胸臆的抒情詩作《耳聾自嘲口號》(《條麓堂集》卷三)組詩,從文意來看,是張四維在父親去世之後,回鄉丁憂守孝期間寫下的,表達了自己年逾60之後逐漸耳聾的生活狀態,雖為詩題為“自嘲口號”,看似很隨意,但從中不難感受到其中情感真切,尤其是“安眠但覺扁舟穩,風浪掀天總不知”表達了一種“隨心所欲而不逾規矩”的人生境界,意蘊極為深刻,不僅是詩人晚年思想境界的真實體現,也從一個層麵給我們了解這位詩人提供了線索。

六十何緣耳便聾,應嫌聲入與心通。

道人授我長生訣,卻聽原來第一功。

喧諢真非野性堪,仕途雙耳飽曾諳。

從今不用臨流洗,槔潤螢輝任奢談。

當年進履圯橋公,提耳傳書戒用聰。

策蹇昨由橋上過,無端野老戲龍鍾。

塞口辭紛老境宜,五湖深處學鴟夷。

安眠但覺扁舟穩,風浪掀天總不知。

雅鄭無心別派流,潛神虛室是真修。

耳根清淨渾如許,穴蟻由他書鬥牛。

第7節結語

張四維生而穎異,15歲舉秀才,19歲中舉,27歲進士及第,並以庶吉士出身被選入了翰林院,隆慶(1567—1572)初年,他成為皇帝的老師,充任經筵講官。他儀表堂堂,風流倜儻,機智過人,不僅嫻熟文辭,善於應對,還熟悉國家形勢以及各方麵的事務,在仕途上一直很順利。他先是深得大學士高拱的器重,被越級提拔,後來張居正雖然把高拱趕下了台,但時隔不久,還是起用了很有才幹的張四維。張居正去世後,張四維能夠贏得萬曆皇帝的支持成為內閣首輔,也是他本身政治能力的一個明證。然而,作為政治家,張四維也並不是一個完全理想化的人物,《明史·張四維傳》中對他評價道:

四維等當軸處中,頗滋物議。其時言路勢張,恣為抨擊。是非瞽亂,賢否混淆,群相敵仇,罔顧國是。詬誶日積,又烏足為定論乎。然謂光明磊落有大臣之節,則斯人亦不能無愧辭焉。

就張四維的為人及性格來看,他是一個善於隱忍和積極應對社會生活環境的人,在時機未成熟之前,隱忍不發;在時機到來之時,努力爭取;在把握時機之後,極力施展。這是他基本的政治行為方式。在張四維的身上,我們也可以發現許多看似自相矛盾之處,而他自己卻將這些矛盾和諧地統一於一身,使我們看到了一個政治家的多麵人格。張四維的一生,除了依靠自己的學識和才華之外,他一直在努力經營自己的仕途,憑借富有的家資,不斷地結交朝中高官,從他與高拱、楊博、張居正、太後之父李偉、馮保等人的交往來看,他都在竭力維護自己的人際關係,但從個人發展的角度來看,這一點也無可厚非,“仕無中人,不如歸耕,自古然矣”。張四維是一個有理想、有誌向的士子,作為一個大家族的長子,他承擔著繁榮和振興這個家庭的責任。至於在張居正死後發起的“倒張”運動,也是一種從政治角度出發的審時度勢。不難看出,張四維是一個熱衷於追求政治事業成功的人,為了實現這些不惜付出代價,這種進取精神和社會責任感是值得肯定的。

張四維不僅僅是一個天資聰穎的才子,同時也是一位具有相當思想深度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他一生政績良多,尤其是在對商人和商業的關注上,表現了一種不同於傳統思想的進步意識。這一點,與當時明代乃至於整個人類的文明發展史相適應,也為中國商品經濟在明代的蓬勃發展提供了政治上的支持和扶助。我們應當以寬容的態度來看待曆史人物的行為,理解其所處的政治環境,讚賞他為國家所作出的貢獻,為北疆形勢的穩定和社會經濟的發展所作出的巨大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