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明朝能臣張四維(2)(3 / 3)

再者,張四維清算張居正,也是出於清除異己、樹立個人權威的需要。張居正任首輔時期,在對反對官員的處理方麵確實存在一些不適當的地方,上有所好,下必效之,依附於他的人往往進一步打擊其反對者,難免引發很多官員對張居正的不滿。例如,在張居正在位期間,他的三個兒子都考中了進士:萬曆五年(1577),張居正的二兒子嗣修被神宗親自擢為一甲第二名;八年(1580),他的第三子懋修以神宗欽點的一甲第一名考中狀元,他的長子敬修也考中二甲第十三名進士。張居正三子皆中進士,成為明代科舉製度史上的一個極端事件,引起了輿論的極大不滿。《古謠諺》記載當時的民諺曰:

萬曆丁醜,張太嶽子嗣修榜眼及第,庚辰,懋修複登鼎元,有無名子揭詩於朝門口:狀元榜眼姓俱張,未必文星照楚邦,若是相公堅不去,六郎還作探花郎。

張四維一直隱忍多年,直到在張居正死後接任了首輔之位。由於張居正的勢力還很強大,所以張四維想要穩固自己的首輔地位,他首先不僅要贏得皇帝的支持,同時也需要掃除張居正的餘威並肅清其黨羽的勢力,樹立個人威望。張居正雖然死了,但他的死黨司禮太監馮保仍然在宮內,他曆來我行我素,十分驕橫,並不把張四維放在眼裏。馮保處處與張四維抗衡,他找到了一個借口,彈劾張四維與吏部尚書王國光“以同鄉關係而互相勾結”,以此來打擊張四維。但這一招並沒有收到應有的效果,馮保不甘心,再次與禦史曹一夔密謀,彈劾王國光,借此向張四維發難,幸而神宗還比較信任張四維,批駁彈劾者道:“元輔忠臣,禦史何得妄言。”馮保還不甘心,他聯合禦史張問達再一次彈劾張四維。這一次,張四維幹淨利落地解決了這些政敵,將彈劾者一一降職調出了朝廷。此事提醒了張四維,要樹立自己的威信,必須徹底清除張居正殘餘的勢力,其中馮保等人就是最大的一股暗流。於是,他對張居正的黨羽發動了全麵反攻,派自己的門生李植與言官共同上奏疏,收羅、揭發馮保的種種罪狀。這些奏章終於使神宗震怒,命令張四維擬旨:“奴輩盜我威福,久其急誅之。”這樣一來,馮保及其黨羽失去了皇帝的信任和庇護,盡數被驅逐出去,朝政風向一時大為改變,張四維自己的個人權威開始逐步樹立了起來。事實上,這種政治上風向的逆轉在中國古代都是常有的事情,正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往往是反對者粉墨登場,開始清算前任,起用自己的勢力,“你方唱罷我登場”。僅就明朝中期而言,張璁趕走楊廷和、夏言排擠掉張璁、嚴嵩趕走夏言、徐階排掉嚴嵩、高拱排倒徐階、張居正扳倒高拱,這已經成為此時政局的一大特色。張居正任首輔時期的一些舉措雖然有不當之處,朝臣們盡管不滿但也還處於隱忍待發的狀態中,沒有人敢於發作。正是因為張四維的首輔地位還未穩固,所以會先後遭到禦史曹一夔、山西道禦史張問達等人的彈劾。神宗要清算張居正,張四維其實心裏早有預料,張居正一死,張四維執掌了權柄,明明早就知道朝廷內外對張居正及其新政不滿的大有人在,他看準了這一時機,意欲借著“倒張”運動收攏人心,樹立個人威望,於是,大量起用被張居正打壓的大臣,“知中外積苦居正,欲大收人心……於是,稍汲引海內正人為居正所沉抑者。雖未即盡登用,然力反前事,時望頗屬焉”。

這樣一來,就造成了朝中大臣們大多由張四維等人提拔起來,對他心懷知遇之恩的感激的局麵,“諸大臣由四維、時行起,樂其寬,多與相厚善”,言路“至是方發舒”,可以認為,張四維和他的繼任申時行“相繼柄政,務為寬大”的用意很明確,不僅報複了私人的種種恩怨,同時還樹立起了作為首輔的個人威望。

張居正這位令人望而生畏的鐵腕人物終於去世了,皇帝掙脫了他的鉗製,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意誌行事,主持內閣的張四維極力與張居正劃清界限,長期受到壓製的言官也如釋重負,攻擊張居正。因此,在皇帝的默許和繼任首輔張四維的配合下,一場轟轟烈烈的“倒張”運動就此拉開了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