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明朝能臣張四維(1)(3 / 3)

《明史·張四維傳》對此事有較為詳盡的記載:

張四維,字子維,蒲州人。倜儻有才智,明習時事。楊博、王崇古久曆邊陲,善談兵。四維,博同裏而崇古姊子也,以故亦習知邊防。高拱深器之。拱掌吏部,超擢翰林學士。甫兩月,拜吏部右侍郎。俺答封貢議起,朝右持不決。四維為交關於拱,款事遂成。拱益才四維,四維亦幹進不已,朝士頗有疾之者。禦史郜永春視鹽河東,言鹽法之壞由勢要橫行,大商專利,指四維、崇古為勢要,四維父、崇古弟為大商。四維奏辨,因乞去。拱力護之,溫詔慰留焉。初,趙貞吉去位,拱欲援四維入閣,而殷士儋夤緣得之,諸人遂相構。及禦史趙應龍劾士儋,士儋未去,言路複有劾四維者。四維已進左侍郎,不得已引去,無何士儋亦去。東宮出閣,召四維充侍班官。給事中曹大埜言四維賄拱得召,四維馳疏辨,求罷。帝不許,趣入朝。未至而穆宗崩,拱罷政,張居正當國,複移疾歸。

利用聯姻、同鄉等種種關係,王崇古、張四維、楊博、馬自強等這些官商大族強強聯合,特別是王崇古、張四維舅甥一個在外掌握重兵,一個在京擔任重臣,內外呼應,勢力十分龐大。這幾人的政治交情和密切關係,在萬曆年間著名的邊疆事務“俺答封貢”一事上表現得最為突出。隆慶四年(1570)十月,把漢那吉歸降明朝,當時總督宣大、山西軍務的兵部尚書王崇古將把漢拿吉歸降的事上奏給皇帝,朝廷上議論紛紛,眾臣相持不決。王崇古主張與蒙古俺答議和,以消釋雙方多年的敵對和戰爭,但有一些大臣則極力反對。在高拱和張四維的全力支持下,和議成功,北疆明蒙之間得以偃息戰事、通商貿易。從現存張四維的文集可以看到,當時他與王崇古頻繁有書信往來,就封貢一事進行討論,現存文集中尚有《與王鑒川論封貢第五書》及第八、九、十等多封書信,他們不斷傳遞信息,交換意見。可以說,此事正是王崇古、張四維在高拱和張居正的直接支持之下最終達成的,和議互市是一項利國利民的重要舉措,張四維在其中起到了很大作用,這是他對明代邊疆形勢穩定、蒙漢人民休養生息做出的重大貢獻。

如果不出現意外,張四維下一步的政治道路應該就是進入內閣、參與機務了。但生活的道路往往並不會按照預定計劃來發展,張四維的仕途也在這一年再次出現了波折。隆慶皇帝死後,年幼的萬曆繼承了帝位,張居正聯合司禮太監馮保設計趕走了高拱,取而代之成為首輔。這樣一來,張四維靠山已倒,不得不再次稱病隱退。為了重返政壇,他努力迎合張居正,逢年過節則不斷給張居正送上厚禮,同時他還大力結交皇太後的父親——山西人武清伯李偉。好在張居正在“俺答封貢”中也和張四維站在同一立場上,十分欣賞他的才華,萬曆三年(1575),張居正便以增置內閣成員為由,推薦張四維入閣。

第3節進入內閣,參與機務:全力支持張居正改革

萬曆三年(1575)八月,張四維在自己50歲這年,被任命為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隨張居正等人在內閣處理機要事務。同年十月七日,他隨神宗在文華殿講讀,皇帝很讚賞他的學識,見他舉止不凡,器宇軒昂,還親自提筆書寫了“一德和衷”四個大字賜給了他。當然,張居正舉薦張四維入閣,正是看中了他的能幹和順從,而張四維自此就成為張居正手下的得力幹將,鼎力支持他的政治革新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