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明朝能臣張四維(1)(2 / 3)

第2節生而穎異,少年登科:仕途上的一帆風順

1.科舉考試一帆風順

張四維天資聰慧,生而穎異,史稱他“七歲就外傳,動如成人”,這種聰慧最突出的表現就是他在科舉考試上的一帆風順。年僅15歲時,張四維就參加了考試,首戰告捷,“舉茂才,名列優等”,這樣的成績令當時的督學——一位姓劉的官員十分驚奇,當眾稱讚張四維是自己平生所僅見的神童,預言他必然會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到了嘉靖二十八年(1549),張四維參加了鄉試,以第二名的成績考中了舉人。時隔四年之後,他於嘉靖三十二年(1553),又一舉考中了進士,更重要的是,他還因為文章書法俱為優等被選入了翰林院,成為第一名庶吉士,授為編修,從此正式步入仕途。庶吉士是一種榮譽,因為明代的翰林院一般被視作是為皇帝存儲人才的地方,尤其到了後來,逐步發展成一種不成文的慣例——非進士出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內閣,所以庶吉士素有“儲相”之稱。剛剛步入仕途的張四維躊躇滿誌,正待大展宏圖的時候,他的母親王氏夫人去世了,他不得不回鄉丁憂守孝。嘉靖三十四年(1555),三年期滿之後,張四維重新回到朝廷任職,繼續任翰林院編修。此時的張四維常常埋頭學問,閉門讀書,可謂是窮詣博覽、深思考究,在學術上小有成就。他還代袁文榮起草策士文牘,通古博今,計謀高明,被譽為“真博物君子”。代徐文貞考訂國策大計時,對各種策論陳述利害,理據充分,也博得了好評,初步展露了政治才華。嘉靖十一年(1562)至四十四年(1565),張四維在這兩次會試中任同考官,他還參加了《永樂大典》副本的抄錄工作,至隆慶元年(1567)四月十五日,張四維42歲時,《永樂大典》抄錄完工,他也因這一功績升任右春坊、右中允。數年之後,又被升遷為左春坊、左諭德兼翰林院侍讀,可謂一路平步青雲。

這一時期的張四維,不僅在學術研究上小有成就,他還寫了一些比較閑適的詩文、戲曲,現存的《條麓堂集》收錄有他的《乙醜夏誌》詩,充分表達了他在宦海沉浮中難得的寄情琴書、閑適自在的一麵:

長日睡不足,寧知節暗遷。

荷風輕掠燕,槐雨驟驚蟬。

薄宦逐青綬,閑情寄素弦。

夜來湘簟奭,忽地夢鈞天。

2.主要交遊對象以及對他的影響

雖然自稱“薄宦逐青綬,閑情寄素弦”,但作為這種富賈豪門的長子,張四維不可避免地需要承擔光大家業的責任。早在張四維年輕的時候,就已經引起了當朝幾位重要人物的注意,其中,高拱、楊博、王崇古等人對他的人生曆程起到了十分重大的影響。可以認為,他在政治仕途上的一帆風順,除了自身的聰明才智之外,另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這幾位交往十分密切的關鍵性人物在不斷地提攜他。

作為張四維的舅舅,王崇古直接影響到了他的人生走向,這一點自不必說,而朝中實力派人物楊博則是同裏鄉人,他的兒子娶了王崇古的女兒,也就是說,楊博的兒媳婦是張四維的表妹。楊博和王崇古都是征戰多年的名將,十分熟悉邊疆形勢,經常在一起談論邊防戰事,張四維年少時與他們交往十分密切,耳聞目濡,對邊務的見解也多有過人之處。在張四維30歲時,他的母親王氏夫人過世,他回鄉丁憂期間,曾常常與楊博等人外出遊玩,多有詩唱和,現存的《條麓堂集》中收錄有詩歌《河中乙卯變後九日和坡翁韻》就記錄著他們的交往。

登臨還九日,勝跡驀成空。

物候何嚐異,人煙迥不同。

孤城秋草外,斷壁夕陽中。

野哭千家血,山山楓樹紅。

從文意來看,這首詩寫於張四維母親去世的第9天。他與楊博相會,楊博有贈詩,而張四維也賦詩作答。楊博是當朝權高位重的大臣,他自嘉靖八年(1529)考中進士,後來一度官至吏部尚書,加少保兼太子少傅,嘉靖三十七年(1558)四月被任命為兵部尚書。楊博熟知邊疆形勢,而俺答對楊博的軍事才幹和軍隊戰鬥力也非常畏懼,聽聞楊博被任命並出塞的消息,不待他出征就趕緊引兵退卻了,楊博因而大獲全勝,他因勢利導,大力整頓邊務,賞功罰過,鼓舞士氣,同時增修防禦工事,收到了很大的成效,他的功績也受到了世宗的肯定和表彰。張四維和楊博的密切關係表現在姻親上,楊博的兩個孫女,分別嫁給了張四維的長子張甲征和三子張定征,可見兩人之間交誼匪淺。

另外一位與張四維交情很深的是當朝首輔高拱。高拱是明穆宗的老師,穆宗性格較為平和,沒有突出的才幹,明穆宗十分信任自己的老師高拱,將政事都委托給他。張四維深受高拱的器重。早在隆慶三年(1569),張四維剛剛進入仕途不久,高就越級提攜他為翰林學士,上任兩月就拜為吏部侍郎,協助吏部尚書選拔、考核各級官吏。高拱在各個方麵都盡力提攜張四維,四維也感激高拱的這種知遇之恩,竭力支持他的各項政治主張。如此一來,朝內官員對高、張相結就產生了不滿情緒。禦史郜永春到河東視察鹽業,就借機說鹽法敗壞的主要原因是由於“勢要橫行,大商專利”,攻擊指張四維、王崇古二人身為高官權要,而家族壟斷了食鹽市場。麵對同僚的這一攻擊,張四維極力奏辨,申明自己並無私心,沒有利用職權為家人經商謀求私利。麵對彈劾,張四維自請辭官,在高拱極力維護下才得以留任。但是,張四維畢竟尚還年輕,缺乏一定的社會閱曆和政治經驗,他辦事從快從急,對下要求十分嚴格,招致朝中同僚的嫉恨,不斷受到攻擊,無奈之下隻好自請辭職,以患病為借口,請求回家養病,暫時躲避風頭。嘉靖六年(1572)的春天,他回到朝中,時逢皇帝出閣講學,召四維充任東宮侍班官,協力詹事府,稱得上是朝廷中的要職了。高拱意欲提拔張四維作為自己的心腹,內閣大臣趙貞吉去位時,高原本想將四維援引進入內閣,但因受到他人的譖毀,才未能實現。高拱甚至還一度籌劃趕走不聽從安排的內閣大臣殷士儋,以張四維入閣來頂替這個位置,但由於後來他自己也被張居正趕下了台,這事就不得不暫時被擱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