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明朝能臣張四維(1)(1 / 3)

引子

明代山西晉商世家中,不僅湧現了一大批優秀的商人,同時,這些商賈子弟中也不乏在學術和政治上都做出過卓越貢獻者,出身蒲州鹽商世家的張四維(1526—1585),就是其中傑出的代表。張四維,字子維,號鳳磐,世稱“鳳磐先生”,蒲州平陽(今山西臨汾市)人。他少年得誌,很早就考中了進士,曆任翰林學士、吏部侍郎、吏部尚書、大學士等職,是明朝著名的學者和政治家。作為嘉靖、隆慶、萬曆時期的重要人物,他熟知北部邊境事務,對明朝邊疆的穩定和邊境貿易的繁榮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第1節“蒲州故裏多豪賈”:出身鹽商世家

嘉靖五年(1526)五月十二日,一個陽光明媚的盛夏時節,山西蒲州的富商賈張允齡喜得兒子,取名張四維。張氏家族的先世原來居住在解州鹽池南部,元朝時,先祖張思成為了躲避禍亂,舉家遷往蒲州,從此世代居留此地。張四維的太祖孟儒公,祖父張誼,號首陽,後來都因為張四維的顯赫而被追贈了封號。

張四維的生身母親王氏共生育了七子三女,四維作為這個家庭的長子,必然要承擔更多的家庭責任和義務。關於他的名字,《張文毅公行狀》曰:“中條有別峰曰鳳鳴山,因以鳳磐自號雲。”可見他的誌向遠大不凡,而其父張允齡也對他寄予厚望。

山西蒲州販鹽的商人很多,張四維自己曾道:“蒲州故裏多豪賈。”究其原因,在於蒲州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與之相鄰的解縣有一個“天日曝曬,自然結晶”的內陸鹽池,所產的鹽被稱作“潞鹽”。食鹽不僅是生活必需品,也是當時國家重要的賦稅來源。明清時期,蒲州的商人由於靠近解縣鹽池,大批鹽商就以銷鹽為業,活躍在全國各地,依靠販賣食鹽積累財富,成為商業世家。

蒲州張四維的家族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豪門巨賈。張四維的父親張允齡,字伯延,號嵋川。在他很小的時候父母就去世了,不得不自己掌理家務。長大後,他開始了自己經商販鹽的生涯,多次往來於皋蘭(蘭州)、碾伯、張掖、酒泉等地,後來又到淮、泗一帶,渡江進入吳地,沿著漢江西上三峽,往返於蜀楚之間,北方還到達滄州等地,足跡遍及大半個中國。他辛苦經營了20餘年,獲得巨大的成功,家業一派繁榮昌盛景象。

張四維的弟弟四教也是一位商界奇才,他年僅16歲便到汴泗、江淮、姑蘇、吳興等地遊曆經商。他為人胸懷大誌,樂施好義,早在隨父親經營長蘆鹽業時,就十分熟悉鹽務的分布和調度,以識量宏達、精於計算,在生意圈裏小有名氣。張四教不屑於斤斤計較,做起大生意來舍得投資,即是花費巨萬為自己鋪平道路也在所不惜,經商的行為方式也往往出人意外。後來,張四維應試做了京官,把父親張允齡接來京師居住,生意便交給了張四教來經營。張四教在商界大獲成功,家族商業在他手中達到了鼎盛,資產比他父親時期高出10倍之多。

與其他商業世家一樣,張氏家族的顯赫不僅在於本身的地位和財富,也表現在與其他豪門望族的姻親關係上。張氏家族的姻親也多是商人和官宦,張四維的外祖父王瑤,就以販鹽而起家,張四維的舅父王崇古,是一位以戰功名揚當世的將領。張、王兩家都是當時蒲州數一數二的鹽商。明代王世貞說:“四維父鹽長蘆,累資數十百萬,崇古鹽在河東,相互控製二方利。”

張四維二弟四端的妻子李氏,她的祖父李季也是在河南、河北等地販鹽的大商賈。據《條麓堂集》卷28載:

(範世逵)家世以農商為業,公初服賈四方,綽有心計,倜儻負大誌,視行輩逐逐然,競錐刀之末者不屑也,令甲榷淮浙,占鹺利,以佐國計,凡商人占淮浙鹽者,悉令輸粟甘肅、寧夏等邊……然自開中以來支結曠日持久,且出入戎馬間,有烽堠之驚,而鹽利又時有虧缺,是以商人不樂與官為市,公獨曰此可居也,遂曆關隴,度皋蘭,往來張掖、酒泉、姑臧之境,察道裏險易,計儲待蓄,散盈縮,以時廢居而低昂,其趨舍每發必奇中,往往牟大利。

張四維的四弟張四象,娶妻王氏,她家曾祖父王賓也是商人,後來王氏早逝。張四象後娶的妻子範氏,還是出於鹽商之家,祖父範世逵在明朝初年時就經營鹽業。張四維的兒子甲征、定征,兩人所娶的都是兵部尚書楊博的孫女。張四維的女兒嫁給了內閣大臣馬自強之子馬諄,而馬自強之弟馬自修也是陝西的大商人,少年時就“棄儒業,在鹿、延、商、洛之間販粟”。可以說,張四維家族是一個商與官密切結合的團體,商人從經濟上極力支持族中子弟在仕途上發展,在朝中疏通關節,進而顯赫。這一點,使張四維遭到了很多政敵的攻擊。早在隆慶五年(1571)禦史郜永春到河東視察鹽業時,就借機說鹽法敗壞的主要原因是由於“勢要橫行,大商專利”,攻擊張四維、王崇古二人身為高官權要,而家族經商販鹽,壟斷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