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重要的貿易集散地,張家口等城市發展了起來,進而成為聯結中國江南與內外蒙古以至東歐地區的經濟樞紐。10多年之後,曾經戰火紛飛的邊境地區已經發展成為商業樂園,“六十年來,塞上民物阜安,商賈輻輳,無異中原”。而且,民族之間的長時期交流和積澱,使長城以外的北疆成為中華民族牢不可分的組成部分,為多民族國家的最終統一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第5節橫槊賦詩,慷慨悲昂:王崇古的詩文風格
因“俺答封貢”一事有功,王崇古受到了朝廷的嘉獎,加兵部尚書。後進太子太保,召理戎政,加少保。直到萬曆五年(1577),他感覺自己年紀大了,提出辭職回歸原籍養老。萬曆十六年(1588),他因病去世,時年74歲,諡號襄毅,後世也因此稱他為“襄毅先生”。由於王崇古是文官出身,文采也很好,他著有《王毅公奏議》、《公餘漫稿》、《王鑒川文集》等,流傳後世。
自從嘉靖四十三年(1564)任右僉都禦史巡撫寧夏起,王崇古常年鎮守在邊關地區,因而他的詩歌作品多邊塞之作,風格渾雄蒼勁。如《登鍾山戍樓》一詩:
危樓高結跨飛虹,古塔堎嶒對梵宮。
北去關河連塞上,西來風物自秦中。
洞門暗向前山轉,石井深連幽澗通。
扼險應期追一範,不堪搖落成煙空。
整首詩氣象闊大,氣勢豪邁,體現出一派大將之風。清人朱彝尊在《靜誌居詩話》卷12中提到王崇古,稱讚他的詩:“襄毅詩格聳高,橫槊自喜,然按之不無儒響。”評價很高。《皇明詩選》中收錄了王崇古的另外一首詩作《庚戌九月將赴金陵夜泊廬陽郵亭聞虜犯近郊識感》:
江上初收雨,嚴霜已渡河。
漢兵聞出塞,胡騎竟如何。
雁陣淩秋盡,笳聲入暮多。
武陵遺曲在,慷慨不成歌。
抒發了自己聽聞敵人再次侵犯邊境的感慨之情,整首詩與前一首的豪邁氣勢殊不相同,詩文寓情於景,尾聯淡淡地流露出自己的擔憂,“武陵遺曲在,慷慨不成歌”。明人李舒章曾就其風格稱:“意色間整,殊有緩帶之風。”而“雲間三子”之一的宋轅文在評價此詩時,則稱讚道:“司馬江上一篇,殊有格調。”
第6節結語
從王崇古一生的經曆中可以看出,他不僅是一位富有文采的武將,同時還是一位天才的政治家。他長期擔任明朝的封疆大吏,大力加強北疆的防禦,多次指揮明軍擊敗蒙古軍隊的進犯,充分展現了他的軍事才能;更重要的是,他具有難能可貴的務實精神和隨機應變的政治才幹。在他的堅持和推動下,明朝北疆實現了和平與穩定,不僅促進了蒙漢兩族的友好關係,也符合雙方人民的長遠利益。在把漢那吉歸順以及與俺答封貢互市這一係列事件中,王崇古充分展現了他高人一籌的遠見以及卓越的政治才幹,這一點,在當時就已經獲得了充分的肯定和很高的評價。可以說,俺答的歸順,是受降、封貢、互市三位一體,自漢唐以來,中原從未有人做到過,這是王崇古對整個中華民族的巨大貢獻。作為一位傑出的軍事家和政治家,王崇古將永垂丹青、彪炳史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