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議錫封號官職,以臣服夷酋,照得北虜各部落,惟土蠻為小王子之裔,屯駐遼薊東北,眾十餘萬,其控弦帶甲者,不滿數萬,虜種雖眾,而兵未精強,故難獨逞。俺答故兄吉囊並其弟老把都三人,原係土蠻臣屬,分注宣大迤北雲州青山河套內外、河西大小鬆山,連年搶虜番漢盔甲,器械既多,益以板升奸逆,教虜為兵,戰陣攻擊尤徤,兵號精強,但眾勢分據,未易卒合。故每次入犯,必糾會於數月之前,聚眾至十餘萬,方敢深犯。否則各分邊境,趁草駐牧,時遣精騎,樸搶窺農,此虜中之大勢也。
……
一定貢額以均賞賚,夫夷虜之進貢各獻馬匹……一議貢期貢道以便防範……一議立互市,以利華夷……一議撫賞之費以求可繼,照得各鎮每年四時戒防既多……一議歸降以杜啟釁,照得朝廷懸招降之例,以開華人歸正之門……一審經權以嚴邊備。
雖今日天朝暫假爵職之名器,示以榮錫之恩,每歲暫借客餉十之一二,為撫賞酬貢之費,是一時羈縻之微權,而保固疆圉,生全邊氓,將不可數計矣,釋此不事,此為明見則拒虜甚易而滅虜實難虜將窺隙,而東西歲擾,我必隨勢而遠近戒防,士馬疲於奔命,財力匱於征輸,是為不能達權,將並經常之守,不可繼矣。
(王崇古《確議封貢事宜疏》)
他從自己多年來與俺答打交道的經驗出發,仔細剖析各方形勢,分析和談將帶來的種種利益,並進一步提出了明確可行的具體措施。王崇古可謂發揮了自己文官出身又兼任武將、熟知邊務的巨大優勢,這篇奏疏文辭極佳,寫得條陳理析,頭頭是道,說理十分透徹。但是,當這份奏疏送至朝廷時,還是引起了滿朝嘩然,朝臣們議論紛紛,各抒己見。以禦史饒仁侃、武尚賢、葉夢熊等人為首的主戰派激烈反對接受把漢歸附,而大學士高拱、張居正、張四維等人極力支持王崇古的和談主張,兵部尚書郭乾則被吵得不知所措,議論了很長時間都定不下來。最後,主和派終於占了上風,在高拱、張居正的支持下,王崇古的意見被采納了,穆宗頒下詔書,封把漢那吉為指揮使。得到了朝廷的支持,王崇古開始自己的部署,他針對俺答調兵臨邊索要把漢的情況,一麵下令軍隊做好防禦準備,一麵派遣鮑崇德將明朝厚待把漢的情況轉告了俺答:把漢那吉被授予了“指揮使”的官爵,鼓動他歸順的奶公則被封為正千戶,其他各人也有封賞。當俺答派遣使者來了解虛實時,把漢那吉穿著明朝賜給的正三品的紅袍金帶,威風凜凜地會見了使者。這些徹底打消了俺答的疑慮,他立即把此前叛變投敵的趙全等人捆綁送回了大同,任明朝發落,同時還派遣使者表示感謝,發誓再也不會侵犯邊境了。可見,作為具體處理此事的官員,王崇古可謂臨危不亂,極有大將風範,他能根據實際情況選擇最佳對策,並爭取朝廷支持,妥善處理把漢歸附事件,為明朝蒙漢關係的改善、議和做好了鋪墊。
見把漢那吉受到厚待,俺答幹脆進一步提出,要明朝封他為王,並開馬市進行貿易。王崇古緊急向朝廷上奏疏,主張同意俺答的請求。這封奏疏為他招來了很多批評意見,雖然當時遠在北疆,但從與高拱、張四維等人的信件往來中,王崇古自己也得知了朝臣們對這個問題的激烈反應。他從對蒙古形勢的了解出發,極力堅持,再次上奏疏明確提出,應該答應俺答的請求,封他為王,這樣才能利用他在蒙古各部落中的威望,限製其他各方勢力的發展。王崇古分析了這次俺答請求“封乞通貢”與此前的種種不同之處,認為不應該以先帝時的情形來拒絕這次收服蒙古部落的大好機會。同時,他還不無擔憂地指出了拒絕可能會帶來的惡果:缺乏生活必需品的俺答,一旦得不到滿意的回答,必然會加大軍事進攻的力度,雖然王崇古的軍隊並不懼怕和敵人打仗,但流寇擾民、劫掠生事卻難免給邊民們帶來巨大的損失。
王崇古在《確議封貢事宜疏》中還全麵提出賜封、通貢、互市的主張,對比了這次俺答請封乞貢與嘉靖年間開馬市的不同,駁斥了反對派“先帝禁開馬市”的論調,肯定了封貢互市的必要性。他提出了對俺答等蒙古族各部首領封賜爵位、官職的具體辦法:賜俺答以王的封號,頒給鍍金印信,其餘各部首領、俺答子孫等分別授予都督、指揮等職銜。此外,王崇古對蒙古族各部進貢的馬匹也規定了數額,以便使蒙古各部族每年都能獲得明朝的禮物,並強調隻有數額公平合理,才能避免他們內部因不均而起糾紛。同時,他還明確規定蒙古進貢的時間為每年正月上旬,並對來使人數和所走的道路等細節問題都進行了周密的安排,以確保進貢的蒙古使者不至於對明朝形成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