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在明朝的曆史上,值得一提的是晉商,鼎盛時期的山西商人,足跡遍布長城內外、大江南北,極大地推動了封建社會商品經濟的繁榮和發展。在這些家族中,湧現出了很多優秀的子弟,他們不僅使家族商業更加興旺,同時也為國家的和平穩定和繁榮昌盛作出了卓越的貢獻,出身於蒲州王氏家族的王崇古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王崇古(1515—1588),字學甫,號鑒川,山西蒲州(今永濟西)人,他是文官出身,同時也是一位著名的將領,熟知邊疆兵事。曾曆任寧夏巡撫、宣大總督、兵部尚書、太子太保。他不僅在抗擊倭寇時立下了赫赫戰功,還極力推動“隆慶和議”的成功,是一位傑出的軍事家、政治家,為明代的邊疆穩定、經濟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第1節出身官商結合的鹽商世家
正德十年(1515),正值明王朝中期,富甲一方的蒲州鹽商王瑤喜得他的第三個兒子,在此之前,他已經有了兩個男孩,長子王崇義,次子王崇祖,第三個兒子就是王崇古。王氏一族的先祖曾居住在汾陽,自明朝洪武(1368—1398)初年起就遷居到了蒲州,自王衝文、王彥純、王秉信、王景嚴、王榮,傳到王馨。弘治年間(1488—1505),王馨曾官居鄧州學正,他的兩個兒子,長子王現(字文顯),少年時一度也讀過書,但科舉上並不順利,後來出去經商販鹽,遊曆了40多年,足跡踏遍半個中國,曆經了種種艱難困苦,生意終於有了一定的起色,他支撐起了這個門戶,在家鄉修建了新房,還大力資助幾個弟弟讀書、成家立業。不幸的是,王現一生都在為生意奔波,四處遊曆,最後竟然客死於鄭家口。明代李夢陽《空同集》卷44記載:
(王)現初為士不成,乃出為商,嚐西至洮隴,逾張掖、敦煌,窮玉塞,曆金城,已轉而入巴蜀,沿長江下吳越,已又涉汾晉,踐涇原,邁九河,翱翔長蘆之域,竟客死鄭家口……商四十餘年,百貨心曆,足跡且半天下……善心計,識重輕,能時低昂,以故饒裕。與人交信義秋霜,能析利於毫毛,故人樂取其資斧,又善審勢伸縮……以商起家,乃大室廬,備賓祭,畢婚嫁,四弟各成立。
王現的弟弟,就是王崇古的父親王瑤,早在父親王馨任鄧州學正時,王瑤就開始了自己的行商生涯。他往來於鄧州、襄陽、陝西等地,獲得了可觀的利潤。作為一位極為精明的商人,王瑤為人很仗義,好義輕利,不僅很有心計,還十分講求誠信,做事一絲不苟,遇事也能分清輕重緩急。他轉運貨物,行走天下,家族的產業被經營打理得更為紅火興旺。而且,王瑤酷愛讀書,即使是在行商的旅途中,也常常手持書卷,邊走邊讀,稱得上是一位儒商。明人韓邦奇《苑洛集》卷五稱讚他:
公(王瑤)蒲善士,為養而商也,生財而有道,行貨而敦義,轉輸積而手不離簡冊。
正德年間(1506—1521),王瑤進一步擴大了自己行商經營的範圍,將貨物轉運到了甘肅張掖、酒泉一帶,並遍及江淮、蘇杭、湖州等地,獲得了豐厚的利潤。隨著貿易的發展,家族勢力也逐漸興旺,王氏也一躍成為山西蒲州的大商戶。
與此同時,他們還聯絡本地的其他商業家族,通過聯姻的方式形成巨大的商業團體勢力。在晉商家族中,最顯著的現象之一就是他們彼此之間的姻親關係,這種關係使他們在事業上互相扶持,形成了“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利益共同體。在當時,蒲州最大的商戶當屬王氏和張氏,而這兩大家族又以聯姻的方式將政治和經濟利益捆在了一起,形成環網相扣、堅固牢靠的官商家族勢力。在王崇古的姐妹中,長姐嫁給了沈江,是當地著名的鹽商沈廷珍的長子,《條麓堂集》卷28載,王崇古之舅沈廷珍“以家務服賈……故南帆揚越,西曆關隴”;王崇古的二姐嫁給了張氏家族的張允齡,生子張四維,四維官至內閣首輔;三姐嫁給了閻一鶚;四姐嫁給了監生寧夏;五姐嫁庠生劉一直。雖然這些人的具體情況現在難以考證,但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王崇古的伯父王現、父親王瑤、大哥王崇義、從弟王崇勳、舅父沈廷珍、姐夫沈江等都是商人。張四維的母親是王崇古的二姐,而張四維的父親張允齡、叔父張遐齡、弟張四教、嶽父王恩、妻兄王海等,也都是以善於經營而致富的大商賈。
第2節進士及第,參與邊務
萬曆年間(1573—1620),隨著商人社會地位的提高,商人子弟已經獲得了正式學籍,有了參加科考的資格。這一轉變徹底打破了商人子弟不得為官的傳統,提高了商人在社會政治上的地位。同時,商人家族也往往希望能借助政治力量鞏固並擴大他們在商業上的成就,形成官商結合的家族模式。這種例子在明清兩代很多,如清初考據大師閻若璩的家族,就是鹽商子弟通過參加科考終於演變為官商一體的大戶。王崇古、張四維家族就很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