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的發展常常出人意料,正在王崇古在宣大總督任上大展身手的時候,蒙古部落首領俺答的孫子把漢那吉向明朝投降了。這是一個戲劇性的變化,雖然事件的起因直到今天還在讓曆史學家們爭論不休,但有些史料表明,這件事起源於這樣一個偶然事件:
把漢那吉是蒙古族韃靼部首領俺答汗的孫子,隆慶四年(1570)十月,當爺爺的俺答見孫子把漢那吉的未婚妻“三娘子”很漂亮,就占為己有,惹惱了把漢那吉,在極度憤怒的情形之下,他又聽人說王崇古有優待降人的政策,於是,率領著妻子、兒女和十幾個部屬直接跑到明朝的大同城外,敲開城門,表示要歸附明朝。時任大同巡撫的方逢時也是一位很有遠見的將領,他一麵派人接待把漢那吉,一麵急忙請示上司王崇古。由於把漢那吉自幼喪母,由俺答的妻子伊克哈屯一手養大,感情很深厚,在妻子的日夜吵鬧之下,俺答不得不親自率領十幾萬蒙古騎兵出征,到處搜索把漢那吉的人影,“分道人犯,索把漢甚急”。對把漢那吉的歸附,究竟是接受還是拒絕?此時將這個尖銳的問題擺到了王崇古麵前,可以說,這是個千鈞一發的時刻,一旦處理不當,就會引起明朝與當時蒙古族中最強大的韃靼部之間的一場惡戰。
所幸的是,此時的軍事將領是王崇古,而他素以精明謹慎而著稱。得到這個消息之後,他以長期與俺答打交道的經驗,做出了一個十分英明的決定,他命令全體部下進入戰備狀態,但同時又明令副將(副總兵級別)以上的軍官一律不得外出作戰,這樣一來,敵人就抓不到任何綁架高級別軍官作為人質來交換的機會。王崇古與方逢時進行一番商討之後聯名上奏朝廷,他認為這是打破僵局的最好機會,提出了處理把漢歸附事件的上、中、下三策:上策就是給把漢那吉很好的待遇,豪宅美食,但嚴禁出入;中策是以要殺把漢那吉為借口,逼迫俺答退兵;還有一個不錯的計策就是將把漢那吉安置在邊境外,讓他招降自己的部眾,享受漢朝的屬國烏桓國的同等待遇。等到俺答老死後,讓他和俺答的兒子辛愛去爭王位,待雙方僵持不下時,明朝正好坐收漁利。同時,王崇古認為,最好的策略就是應該接受把漢歸附,賜給他房屋田舍,授以官職,發給豐厚的俸祿,讓他心悅誠服地待在明朝,但不允許他隨意離開,如果俺答來要人,就拿他做人質來交換此前投靠敵人的叛徒,“宜給之宅舍,授之職銜,豐其汽稟,易其服用,以悅其心;嚴防出入,禁絕交通,以虞其詐。歲月既久,果無異心,徐為錄用,俾其自效。若俺答果肆勒兵,近邊索取,則明行曉告,許其生還,諭以禍福,因與為市”。
這一番籌劃可謂十分周詳,在襲擾無效的情況下,俺答隻得與明軍和談,王崇古派出了使者鮑崇德前往俺答軍營談判。為了促成和談,王崇古給皇帝上了一篇著名的《確議封貢事宜疏》,文中陳述了先前禁止馬市等邊境貿易時,蒙古部落由於需要生活用品不斷騷擾劫掠邊民,而明軍被迫耗費大量的人力財力來加強防備等狀況,提出允許把漢那吉歸順的請求:
在虜既未遂安生,故遊騎不時近邊,擾我耕牧,大舉每歲窺逞,勞我慎防,在我亦無時解備,華夷交困,兵連禍結,故思一容通貢,各遂保全。審時度勢,萬非昔年開市之比,今部科之議乃以禁例為援。夫先帝禁複開馬市,未禁北虜之納欵,今虜求許貢後容伊買賣。如遼東開元廣寧互市之規,夷商自以有無市易,不費官銀,不專市馬,亦不過通貢中之一節,非複請開馬市也。臣等雖至愚,苟無利於國家,有違於禁旨,何甘身冒重辟,而為虜請乞?但曆查俺酋父子兄弟之橫行各邊者凡四五十年,而累犯薊鎮者三五次,當其震驚宸嚴、流毒畿輔之時,孰不欲飲其血而食其肉?然發言盈庭,文移充棟,空抱滅胡之誌,未收遏虜之功者,雖勢力之未能,亦緣議論太多、文法牽製,使邊臣無所措手足耳。昨歲秋時,老酋糾眾東行,三衛綽風傳報京城戒嚴,至倡為運磚聚灰之議,擁門城戰之圖,率以為禦虜長策,其不至貽笑於虜者幾希矣。今虜酋納欵乞貢內附,乃必欲定久要,守尺寸以可保百年無事,它日有失,究首事之罪,豈惟臣等所不能逆料?雖俺酋亦恐能保其身而不能保其弟侄,能要諸酋於目前而不能製諸酋於身後也,夫拒虜甚易,執先帝之禁旨,責虜酋之難保,數言可決。虜必發憤逸去,身在宣大而遙算各邊,此亦邊臣識度所不能及也。在宣大近以遣降之恩,兵馬之力,或可保數年之不侵。
在奏疏中,王崇古還提出了具體的實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