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明朝能臣王崇古(1)(2 / 3)

嘉靖二十年(1541),王崇古26歲時,他憑著自己的天資,一舉考中了進士,給這個已經相當富裕的家族帶來了更為繁榮興盛的希望。隨著家族生意的擴張,商人們往往希望本族中弟子能通過科舉考試進入朝廷。對做生意的人來說,提前預知朝廷政局的發展方向,官商結合對於做生意來說無疑是如虎添翼。這一點,是王崇古的伯父王現的最大願望,早在崇古之前,他就不懈餘力地支持自己最小的弟弟王珂發奮攻讀,王珂倒也很順利地考中了進士,官至中書舍人,但不幸的是,他身體不好,很早就去世了。王崇古的科舉登第,無疑是給這個家族帶來了錦上添花的喜訊。

自從進士及第之後,王崇古在仕途上極為順利,他官運亨通,曆任刑部主事、郎中,後外放為安慶知府,不久改任汝寧,隨即就升遷到了常鎮兵備副使的位置上。當時東南沿海的倭寇十分猖獗,王崇古跟隨名將俞大猷出征,立下了赫赫戰功,升任陝西按察使、河南布政使。長期以來,明朝北部邊境一直受到蒙古部落的侵擾,嘉靖四十三年(1564),朝廷以王崇古熟悉邊情、能守善戰,任命他為右僉都禦史巡撫寧夏,從此之後,他就一直鎮守北部邊鎮。在這裏,王崇古的軍事天才得到了最大限度地發揮,他不僅對邊境地形了如指掌,還身先士卒,親自帶兵出征,搗毀了敵兵的巢穴,打了不少勝仗。隆慶(1567—1572)初年,屢建奇功的王崇古升任兵部侍郎,總督陝西、延寧、甘肅軍務,成為一位封疆大吏。後來,為了加強京畿地區的守護,朝廷將宣府、大同、山西三鎮的軍務也一並交給了他。

第3節力排眾議,促進隆慶和議的達成

王崇古的仕途可謂一路暢通,在浙江時,他作為俞大猷的副將出擊倭寇,大獲全勝,不斷升遷,直到後來被委派了一個極為重要的職務——宣大總督。明代著名的哲學家、軍事家和政治家王守仁曾分析道:“大明雖大,最為緊要之地四處而已,若此四地失守,大明必亡。”他所指的這四個地方,就是宣府、大同、薊州、遼東,均是明代邊界最讓當局者頭疼,也最難防守的重要據點。所以自明代中期後,它們被分為宣大和薊遼兩個獨立軍區,由朝廷直接委派總督任指揮官,這是兵部尚書以下最高級別的軍事長官,超越各級總兵,向來隻有最富軍事經驗的將領才擁有這個資格,而王崇古正擔任著這個重要的職位。分析起來,王崇古之所以能夠在明朝的朝廷上擁有一定的地位,最主要的原因在於他的特殊身份,既是科場得意的進士出身,又是鼎鼎有名的武將,既有文化,又會打仗,加上長期在北疆征戰,對蒙古各部族的動向摸得很清楚,所以才具有很高的聲望。

多年以來,王崇古一直總督宣大軍務,立下了不少戰功,但若論他在北疆任指揮官時的最大貢獻,則是促成了與蒙古俺答的封貢議和。隆慶四年(1570),把漢那吉主動歸降明朝,朝廷尚還猶豫不決,王崇古憑著自己對邊境事務的熟悉,力主議和,提出了著名的“封俺答,定朝貢,通互市”的“朝貢八議”。在他的極力堅持下,明朝與俺答部落結束了長達200年的敵對戰爭狀態,化幹戈為玉帛,走上了握手言和、通商互市的道路。北疆數千裏軍民由此過上了安居樂業、團結和睦的生活。

就當時的邊境形勢來看,由於蒙古少數民族遊牧生活的特殊性,他們非常需要中原的糧食、布帛、鐵鍋、茶葉、藥材等商品,但從開國皇帝朱元璋開始,明朝對蒙古就一直采取防範態度,隻允許有限的、朝貢式的貿易,根本滿足不了需要。既然不能購買到想要的必需品,蒙古部族幹脆就采取了更為直接的辦法,他們常常率軍入關,搶劫財物、騷擾百姓,以致雙方長期處於緊張的敵對狀態。事實上,正如美國學者亨利·賽瑞斯先生所指出的:“明朝在邊境任過職的高級官員清楚,蒙古對紡織品、某些食品、工具、鐵器以及家庭用具的需求,是邊境麻煩的根本原因。”

王崇古出身商業世家,在軍事策略上,他也充分體現了與生俱來的商人的精明和謀略。他對蒙古人采取了分化、拉攏的態度,嚴厲禁止殺害俘虜和降兵,並做了大量的宣傳工作,給三鎮各級將領刊發文件,還在沿著邊境的各方道路關隘處設立木牌,上麵明確公布優待俘虜的新政策,“有力者或殺獲虜酋,例得加官進爵,賞銀各千百兩……有謀者或勸導諸人歸順,數多亦同爵賞……其餘獨力不能謀為者,各窺機便或馬步投邊,或率眾歸正,自有應得賞恤。如仍畏避執迷,甘為虜中奴仆,或聽諸逆反役虜地耕納……將來進兵,盡從剿殺”。

可以說,王崇古實行的分化和優待政策起了很大作用,遏製了蒙古貴族的勢力發展,減少了他們對明朝邊境的騷擾。在這些政策的影響下,當地居民和蒙古族人民對明朝的態度發生了分化,有很多蒙古人拖兒帶女地投奔歸順了漢族,一年之中竟然多達2000多人。與此同時,王崇古還使用了賄賂敵軍、收買間諜,以獲取情報的辦法。他還給邊防士兵每人每月發放3兩銀子作為經費,用於探聽對方的動向、收集情報等,以了解蒙古貴族的最新動態。這些措施使王崇古成為一名知己知彼的將領。當把漢那吉向明朝投降的時候,對方的虛虛實實都被他了解得一清二楚。在這種情形下,他才有機會成功地說服皇帝,最終達成和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