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著,太宗派貼身太監衛紹欽領驍卒入城,清除其營柵,李神佑在城北台陳列儀仗隊。天將明時,劉繼元率領官屬素服紗帽到台下請罪。太宗下詔免罪,賜襲衣、玉帶、金銀鞍勒、馬3匹、金器500兩、銀器5000兩、錦彩2000段,文武官各賜衣、金銀帶、器幣、鞍勒、馬,又請繼元等上台來,問他:“為何抗命至今?”繼元叩頭說:“臣自聞車駕親臨,即欲束身歸命,隻是從宋逃亡來的士卒懼死,劫臣不得降耳。”太宗當下把亡命者數百人叫來,斬於台下。接著,就在台上大張宴席,對著已封為淮海國王的錢俶說:“卿能保全一方,歸服於我,不致血刃,真有遠見啊!”
此時,北漢大將劉繼業仍在太原城東南與宋軍苦戰,宋軍盡管英勇,就是攻不下來。太宗久聞其名,令繼元下手諭給繼業,繼業見到手令後,大哭一番,放下了武器,太宗大喜,任命他為左領軍衛大將軍。恢複本姓楊,從此楊業成為宋朝一員名將。
隨後,太宗任命劉保勳知太原府。以劉繼元為右衛上將軍、彭城郡公,以其相李惲為少府監、馬峰為將作監、馬軍都指揮使郭萬超為磁州團練使、客省使李勳為右衛將軍。七日,太宗下令在河東境內實行大赦,免去人戶兩稅兩年。
得意之餘,宋太宗欣然命筆,作了一篇《平晉賦》,令從臣皆賦,又作《平晉詩》兩章,令從臣和。
10日,北漢大將蔚進以汾州降,北漢最後一個州城歸宋所有。本來,太宗平定了北漢,完成統一大業,北漢史可以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了。可是,太宗偏偏不甘心,還要添上一筆:毀滅太原城。曆史證明,這實在是一大敗筆。
太原,對宋太宗而言,是一個可畏的名詞。北漢與後周、北宋相比,隻是彈丸之地,然而周世宗、宋太祖、太宗三帝親征,費了近30年時間方才攻克,這古城太堅實了。再往前看,唐高祖李淵、李存勖、石敬瑭、劉知遠無不從這裏起家,建立新王朝。依風水而言,那是龍脈在起作用,不鏟除它,將來再出現真龍天子怎麼辦?想到這裏,太宗竟然對不會說話的古城下起了毒手,而居民連同遭殃。
10日,宋太宗下了一道毀滅太原城的詔書,說:“乃眷太原,本維藩鎮,蓋以山川險固,城壘高深,致奸臣賊子違天拒命。因其悖逆,詿誤軍民。今既蕩平,議須更改。當令眾庶,永保安寧。其太原舊城並從毀廢,仍改為平晉縣,別於榆次縣創立並州。”
宋太宗把這一舉動,謊稱為了讓老百姓永保安寧。而接下來的部署完全相反,他把城中的僧道士及有錢人遷到西京、大名府等地。18日,派軍隊強迫剩下的居民遷到新並州,隨即焚燒房屋,許多走不動的老人、小孩被活活燒死。第二年4月,又壅堵汾河和晉祠,水灌太原城。經過火燒水淹,方圓幾十裏的錦繡太原城成為廢墟,一切文物古跡,包括堅硬的石碑統統化為烏有。
太平興國七年(982)2月,並州遷到唐明鎮,即今太原城。新城規模大大縮小,街道修成丁字形,而不是傳統的十字形。取丁、釘同音,城裏到處都是丁字形,“龍脈”自然就會被釘死了。直到1949年,新的太原和一度成為新並州的榆次縣,還能見到許多丁字街。
太宗欠下了太原人一筆血債,一些官員將吏往往亡命山林,拒不歸服。第二年太宗特意下詔,給予寬恕,隻要歸附,就賜以錢帛、糧食,並“問其所欲”,盡量滿足他們的願望。一些百姓不顧禁令,搬回原地,在舊城內耕作。20年後,真宗再次下詔,禁止在故城內居住和耕作。這種仇恨埋在老百姓心裏,代代相傳,直至近百年晉劇戲曲中,舞台上的宋皇帝仍然被臭罵、痛斥,甚至被迫下跪,這在其他劇種裏是很難見得到的。
第5節北漢君臣的晚景
宋太祖、太宗削平割據一方的八國,實現一統,對各國降王均給予優厚待遇,在京師都有漂亮的宅第,但程度不同。大致可分三類。第一類是主動獻地的,待遇最好,如吳越國王錢俶,歸順時即封為淮海國王,子侄均封節度使等官,“禮貌隆重,冠絕一時”。當他生病時,太宗親往看視,賜白金萬兩、錢千萬、絹萬匹、金器千兩,甚至給他兩個兒子白金各萬兩。死後又舉行隆重葬禮,史稱“善始令終,窮極富貴,福履之盛,近代無比”。子惟演,官至樞密使,地位僅次於宰相。曾孫景臻當上了宋仁宗的駙馬。錢氏成為宋代顯赫的名門望族。第三類是被俘虜的,如南唐李後主,隻封他作違命侯,他的生活水平比錢氏低多了,以至於不得不上書給宋太宗哭窮,太宗賜錢三百萬。當這位天才詞人寫下了“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問君能有幾多愁,恰如一江春水向東流”時,太宗便毫不留情地將他毒死了,享年僅42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