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繼元是在兵臨城下旦夕不保的情況下,才放下武器的,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可算第二類。投誠時,被封為彭城郡公,賜給京城甲第一區,每逢過年過節,都會給予賞賜。他稱帝12年,稱臣也是12年,淳化二年(991)卒,追封為彭城郡王,總算落了個善終。死時,兒子三豬才6歲,臨終前寫了遺奏,將孩子托付給太宗,太宗見他可憐,賜名守節,封了西京作坊副使。後來也沒見他有何作為。繼元在位時,將同宗都殺害了,歸宋後,劉氏這一支再也沒有任何起色,與錢氏的風光形成鮮明的對照。
劉繼元手下少數文臣武將處境稍好些,宰相衛融(905-973),字明遠,青州博興人。進士出身,入宋後官太府卿,知陳、舒、黃三州。兩子偁、儔,孫齊,都考中了進士。
趙文度(914-974),薊州漁陽人。入宋授檢校太傅、安國軍節度,知華、耀州。善於寫詩,著有《觀光集》,這是北漢唯一的一部別集。
李惲(916-988),字孟深,開封陽武人。漢乾祐中舉進士。入宋為殿中監,知廣州,遷司農卿,知許、孟二州。
馬峰(約903-984),並州太原人。入宋為將作監,遷太府卿。
武將中,唯劉繼業(?—986)得到重用,素有無敵之稱。盡管如此,在北漢,生性多疑的劉繼元並沒有把他放到統帥的高位,隻當了侍衛軍的第三把手都虞候。入宋後,回複本姓楊,世稱楊業或楊繼業,出任知代州兼三交駐泊兵馬部署,成為河東地區的禁軍副統帥,他在遼軍南下的各個要道,建築堡寨,又會出奇製勝,戰勝來犯之敵,成為抗遼的主將。可惜他被人陷害,戰敗被俘,不食三日而死。子延昭(958-1014)繼承父業,先後在河東、河北抗遼,屢建功勳,官至高陽關副都部署。孫文廣(約999-1074),字仲容,官至步軍都虞候,名列禁軍八位統帥中的第六位,是楊家將中官銜最高者。祖孫三代在抗擊遼、夏的戰爭中立下了汗馬功勞,楊家將成為千古傳頌的英雄群體。
楊業的舊部陳廷山(?—988)就沒有那麼幸運了,他原是北漢的牙隊指揮使,早在開寶二年(969)就率兵100餘人投奔宋朝,太祖提拔他為龍衛都虞候,後升都指揮使,任濟州刺史,參加宋太宗親自指揮的雍熙北伐之戰。戰爭失敗後,太宗怪罪臣下不力,紛紛貶官,廷山在其內,後複官,位至右領軍衛大將軍(正四品)、欽州刺史,主管冀州駐軍。知冀州石熙古誣告陳廷山縱容部下劉福等放火燒民宅,朝廷不問情由,把劉福等人斬首,廷山貶知平戎軍。平戎軍在今河北省霸縣南,麵積不到冀州的十分之一,這件事意味著陳廷山雖然為宋效勞近20年,仍然沒有取得宋朝廷的信任。他憂恨交加,和親信翟讚等商量,致書遼,請遼出兵,他願做內應。遼作書答複並約定日子,然而送信人卻把書送到宋知霸州石曦的手中,把陳出賣了,石曦設計將廷山騙到霸州,抓起來送往開封,太宗將他及其4名親信以謀反罪處死。然而,此事實在有些蹊蹺,平戎軍離遼邊境僅幾十裏地,如果陳廷山真要投遼,不費多大力氣就能過去。裏外策應之事非同小可,遼人怎麼會把信送到宋人手裏?事後也不見遼國對此人做任何處理。此事隻有《宋太宗實錄》記載稍詳,《宋史》僅記其謀反處死一句話,而比它早的史書《東都事略》,卻沒有記,連最詳盡的北宋編年史《續資治通鑒長編》也沒有記載,《遼史》同樣沒有記。這些書的作者大概對此事頗有懷疑。陳廷山的下場,並不奇怪,曆史上又有哪個朝代對降將能深信不疑呢?楊業對宋朝那麼忠心耿耿,不是有一大堆誣陷他的奏章送到太宗手裏嗎?幸好有人冒死為他出頭,幾個月後最終得到平反昭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