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則——”劉坤三驀地嚴肅起來,“你先別高興得太早,先生試想,加上一個三月二十七,又是幾個‘七’?三也。三長兩短,三心二意都不是佳語,隻怕……”
劉坤三不說了。曲源立不禁汗如雨下。他立即想起討第一個妾時,自己三十七歲月、妾也是十七歲。“收房”那天也是逢了七,結果是有喜之後貪歡動了胎氣,從此再也不見懷孕。莫非……
他仿佛一個被判了死刑的囚犯,渾身癱軟,目光呆滯,絕望中惟有乞求這位南方來的先生了,他既然“料事如神”,總該能救自己於水火吧!
然而劉坤三仍沉默不語。
酒席冷了場。
席間全是曲源立乞求的話語,從桌麵到椅下,隻求“神仙”給個“解救”的方法。
劉坤三終於開口道:“逢凶化吉的辦法不是沒有,隻是這就用得著‘勘輿’之學了,而先生偏偏不信風水之說,又能讓我奈何?”
“不!不我信,我信!”曲源立已經讓愛妾的懷孕弄得對陰陽交合、八卦吉日之類深信不疑了,再讓劉坤三這麼雲山霧罩地一說,早就成了“風水”的信徒,現在隻能矢誌不移地表態。
劉坤三拱手相別:“容山人在附近廣為踩勘,尋得寶地之後再登門相告。”
曲源立自然奉送重金,劉坤三卻清高自許:“信賴勝過萬金。”
果然,劉坤三再次造訪時,引領著曲源立遠行福山,在那裏指著一個山頭說:你看它是不是酷似一個官帽子?再看‘官翅子’兩旁是否有小溪流水潺潺?‘官帽子’其意自明,這潺潺流水意味著子孫綿綿不絕。此地堪稱風水寶地,天機萬勿泄露!
曲源立大喜。
劉坤三又道:“你再走走看,從這裏到山頂總共要過幾道坎?”
曲源立狐疑地望著劉坤三神秘的眼色,惟命是從地自腳下往高台上走去,邊走邊數,不多不少,恰是七個。
“這裏有什麼玄機?”曲源立虔誠地問。
先生一定要問,我不便將天機完全泄露,但可就眼前之事告知先生。你試想再加一個‘七’,是幾個‘七’四個。大吉大利。
四七二十八,變單為雙,還不是逢凶化吉嗎?令寵已有了身孕,這‘聖遷’一事決不可再拖,越快越好。
曲源立大喜過望,回去之後立即力排眾議,以族長的權威,連商議的餘地都沒有,文請劉坤三擇了個“吉日”,全族傾巢出動,披麻戴孝,將先祖的遺骨全部遷往新塋。
東山的整片土地變成了葡萄園,從此改名為葡萄山。後來那裏是一片盎然的綠海,散發著葡萄的甜香。綠蔭叢中蓋起了職工宿舍,還有造型別致的歐化小樓,儼然一個盛產葡萄的原料基地了。以後多少年,煙台大膨脹,市區拓展越過葡萄山,“綠海”被“樓海”代替了,但這裏仍沿用著張弼士時代的名稱,叫做“葡萄山路”。
此後,張裕公司又在南山建起了更大的葡萄園,占地就遠不隻三百畝了。張弼士用十幾年的努力實現了自己的理想。
第三節
“綠海”橫無際涯,鬱鬱蔥蔥,賞心悅目,無奈距離市區太遠,到廠區足有十幾裏的路程。葡萄不是笨重物資,似乎用不著動用大的運輸工具,但卻是嬌貴漿果,經不起車馬顛簸,於是煙台街上就出現了二道獨特的“風景線”隊。清二色的膠東大漢,挑著盛滿葡萄的大木桶,桶單廖著紅似瑪瑙、紫如珍珠的葡萄,上邊覆蓋著翠綠欲滴的葡萄葉子。二十幾個陣勢,真令煙台人大飽眼福。
葡萄是害怕擠壓的,為了保持其新鮮、完整,隻能肩挑,不能車載,所以張裕公司的葡萄挑子就成了富有特色的運輸大隊。挑夫們很有點職業的自豪感,而且也練出了過硬的“挑功”。先說肩上負重,每支大桶足有七八十斤,而且必須腿輕肩穩,不能左右搖晃。
挑子要顫顫悠悠,與人的精精神神交相輝映。
隻聽得帶隊的工頭威嚴地低吼一聲:“甩起來!”就見挑夫們“唰”地一聲將扁擔從左肩換到了右肩,仿佛是一個人,誰的動作也沒有半點遲疑,誰也沒意識到肩膀發生了變換,腳步依然疾速,挑子依然穩當,連蓋在葡萄上麵的綠葉都來不及顫一下。過了不多一會兒,工頭又發出一聲“甩起來”的號令,於是又從右肩換回到左肩……
這叫“甩肩”,是葡萄收獲季節煙台街上特有的景觀,簡直是小城獨有的音樂,歌詞雖然隻有簡單的三個字,卻韻律悠揚,抖起了煙台人的精神頭兒。不僅挑夫們因此精神煥發,而且煙台人也引為自豪。街頭圍觀者如潮,皆行注目禮,連巡警也為之開道。用肅然起敬的目光望著他們的背影。
張裕路修成之前,隻在河道上橫一條長十幾丈,寬不足二尺的木蹺板連接東西。人們空手通過都有點戰戰兢兢,張裕的挑夫們卻如履平地。木板顫顫,扁擔悠悠,借助於這股顫悠勁兒齊刷刷地過橋,簡直像雜技表演。在海邊散步的外國人看得目瞪口呆:世上竟有如此絕技!
當然,有時候也會出現驚險鏡頭。一次,一個挑夫不小心踩空了腳,眼看著連人帶挑子都將落水!說時遲,那時快,身強力壯的工頭馬上伸出二隻鐵鉗般的大手,一把抓住了即將落水的挑夫的肩膀,同時趁勢將他的挑子挪到了自己的另一個肩膀上,兩副挑子、雙份重量,卻在工頭的肩頭穩穩當當。圍觀的人們齊聲叫好,更令外國人直伸大拇指。
張裕的葡萄專業運輸隊,真的是煙台人的光榮!
——天,張弼士正走在大街上,被人攔住了。這是二個男人,年齡不大,也就三十歲左右吧!正是年富力強的時候,卻背著一個枯瘦如柴的男孩;同行的女人年紀也不大,卻滿臉菜色,瞪著一雙哀哀無告的眼睛。
男人讓孩子摟緊自己的脖子,伸過一雙手來,乞求地說:“先生,我也長著一雙手,給我點活幹吧!我不要多少錢,給我一家三口一碗飯吃就行。”
這樣的情形張弼士不隻一次地碰到,煙台開埠之後,大量過剩的勞動力的問題就這樣直接向張弼士挑戰了。他不是地方官吏,對此類社會問題既沒有責任,也沒有義務去過問,可他偏偏要去思索,要去尋找答案。
真的難為他!在熱心社會公益這一點上,他令任何官吏都會無地自容。
張弼士開拓葡萄園的盛舉帶動了一批人,這其中最重要的個是李我之——引進西洋蘋果,發展煙台蘋果的始創者。
李我之是廣東中山人,比張弼士早幾年到煙台,而且在煙台落了戶。張弼士初到煙台,人生地不熟,聽到鄉音就感到分外親切,兩人一見如故,過從甚密。
戚,買地容易,也建個葡萄園如何?
張弼士擬建葡萄基地的時候,誠邀李我之:“你在當地有親李載之道:我確實有建園的打算,已在西沙旺買地百餘畝,”蘋果?
果的品種不行。別看他們種了三百多年,此地人說明朝萬曆年聞就有花紅果,但均屬於那種‘綿蘋果’,個頭小,產量低不說,主要是水分少,糖度不夠,遠不如西洋品種。我意引種西方蘋果。
“這有何難?”張弼士挺身而出,“反正我也要引進西洋葡萄,運苗的時候將你所需的蘋果苗一起運來就是了。”
於是西沙旺有了大片的“青香蕉”蘋果園。李載之在西沙旺建的“芝圃園”,占地約一百六十餘畝在世回堯建的“李園”,占地也有一百五十畝。不久,即彌望成林,蔚然成蔭了。
果熟時節,李載之盛情邀請張弼士及各界名流“嚐新果”,地點選在福山的“吉升館”。
福山是全國“八大菜係”中最大的菜係——魯菜的發祥地,而“吉升館”又是福山曆史最悠久的著名菜館,據說在清朝道光年間就有了。它不僅曆史悠久,而且經營有方。張弼士等人光臨時,已是鋪麵闊綽,店員眾多,許多有特色的海鮮菜經“堂頭”一報出來,就令客人饞涎欲滴,巴不得立刻品嚐到這絕佳的烹飪技藝。
煙台的餐飲業極為發達,北京最著名的飯店、酒樓都是“福山幫”開的。而要開好飯店,必須有兩把手過硬:一是“灶頭”(炊事班長),紅、白兩案技術必須全麵、精湛,客人報出飯菜名目來,都得能做;二是“堂頭”(服務班長),必須眼觀六路,耳聽八方,無論怎麼刁鑽的客人都能應對自如。那個年代時興“店大欺客,客大欺店”,來客點出菜名來,不能說“沒有”、“不會做”,那是要“砸招牌”的,所以“堂頭”這個相當於“大堂副理”的人必須絕頂機警,善於應變。
李我之的客人中就有所城張家的頭麵人物——張家少爺。這位張家少爺就曾不隻一次地與“吉升館”打過交道——
某日張少爺光臨“吉升館”,要吃“大鬧天宮”。“堂頭”一聽,知道來者不善,但“大鬧天宮”本來就是“想象”出來的,他們為什麼不能想象?於是命“灶頭”將香菜莖切成半寸許,又將活蹦亂跳的鷹爪郎與之同時投入沸水中。鮮蝦突受劇熱,急遽收縮,就有熟地緊了“菜莖”送命。專揀這樣的拚盤端上去,就有二說二一孫悟空耍金箍捧大鬧天宮,闊少爺掏錢吧!
張家少爺吃了個啞巴虧,豈肯善罷甘休?不多日又來了,這次要吃“活人腦子”!
堂頭一怔,張家少爺一陣陰笑:怎麼,活人腦子不能做?
“能做能做!”“堂頭”趕緊應承,無論如何不能砸招牌呀!看來這位少爺是尋釁報複來了,得仔細應付。他靈機一動,計上心來,趕緊下去用剃刀將自己的須發刮得一幹二淨,又將刀叉錘斧、湯勺銀箸準備齊全,然後端到少爺麵前,伸長了脖頸,拍著自己的腦袋說:“少爺,活人腦子準備好了,開吃吧!”
張家少爺傻了眼。他再怎麼有錢,也不敢舉起錘子來敲碎活人的腦子呀!吃一頓飯上刑場,他還沒有這個膽量,於是隻好呆怔著,乖乖地掏冤枉錢。“萊我替你準備好了,掏錢吧!吃不吃是你的事,你全扔了也找不著我!”那“堂頭”著實厲害。
後來,張家少爺竟跟那“堂頭”成了好朋友,還竭力替“吉升館”傳名的。風傳一時的“四公子品嚐糟溜魚片”的故事就是其說的是張家少爺領著三個奇山所城的紈絝子弟來品嚐名菜“糟溜魚片”,端上二個來,筷勺交加,頃刻淨盡。張家少爺叫道:
“再來二個!”這已經不合“流水席”的規矩了,但客人既然這麼吩咐,也隻得照辦。片刻,第二個又端上來了。當然又是盤光碟淨。
少爺又道:“再上一個!”堂館們麵麵相覷,趕緊將“堂頭”招呼來,“堂頭”沒皺眉頭,又給端了一個上來。眨眼又光了。還要,“堂頭”忍不住開口了:“少爺,這可是第七個了呀!”
“怕什麼了本少爺有錢,端!”
“灶間事先準備的其他料……”
“我連生的給錢!”
——口氣吃了十一個“稽溜魚片”,直撐得這夥紈絝子弟再也吃不下一口才作罷。
“別走!”少爺攔住了夥伴,“你們都說說,這菜怎麼樣?好,我給賞錢;不好,就屙在他們店裏。”
三個紈絝子弟齊聲讚歎:“不錯,不錯,名不虛傳,味道不凡!”
於是,張家少爺甩下一把銀洋大笑而去。
“吉升館”的名氣越傳越火,很快名聞遐邇了。
這天,李載之的盛宴自然是依照慣例,川流不息的正宗魯菜;
紅燒海參、鹵水大蝦、蒸爆海螺、清蒸加吉、韭菜海腸子……在眾多的冷盤熱炒之後,上飯了,卻是福山大麵。
這時候,張家少爺站起身“越俎代皰”,根本用不著堂倌報名,便喧賓奪主地賣弄起自己一個“美食家”的博學多才了:
“這福山大麵又稱福山拉麵,跟叉子火燒、硬麵鍋餅號稱‘三大名吃’,遍布中國北方。這福山拉麵有三大特點:條形均勻,醇香潤滑,韌而柔軟。不信,各位嚐嚐便知。諸位如果目睹其製作過程,真可謂銀蛇飛舞,龍須翻騰。碗大的麵團在麵點師手中不多時就會變成一把把銀絲,而且分扁條、四條兩類。”
眾人對福山大麵的來龍去脈、分類特征之類的大學問不置可否,隻是覺得美味可口,很快就吃了下去。張弼士不是饕餮之徒,他吃得不多,倒是想得不少:
“看來,煙台真是個‘吃文化’十分發達的地方。關於地方名吃,不就是一碗普通百姓也吃得起的拉麵嗎可連名門少爺都對之如數家珍,這種普及,該對地方經濟的發展產生多麼深刻的影響呀!我本來很看不起的紈絝子弟,一涉及‘吃文化’,竟能一套一套地講出些仕途經濟的學問來,這種地域文化不能不引起重視呀!”
他是個地地道道的商人,無事不跟企業的發展聯係起來:
在這裏辦企業,需要怎樣的精神支柱呢?這裏的不少商店都有店規,聽說那‘瑞蚨祥’的店規還十分詳盡,改日當去看看。
當然,我讚賞這個也‘不準’那也‘不可’的規矩。我需要的是類似西專學校‘校訓’那樣的‘廠訓’,要用一種文化來構建企業的精神,來為企業的百年大計設置背景。看來我選擇在煙台釀酒,是不期而巧逢到‘契合點’上了。張裕能成為煙台‘飲食文化’的‘龍頭’嗎?地方官吏們能不能有這樣的謀略?
想到這裏,他不由得有種悲哀襲上心頭,他想到了那些昏聵的官吏。“我也能鼓吹‘地方自治’嗎?為擺脫悲哀,他不由想想自已禁拜的”狀元商人“張謇。張謇”地方自治“的理想無疑對他有著巨大的誘惑力。”可惜,我不是煙台人,而我的故鄉又不適合造酒。這麼一想,心頭的陰影竟變得濃重了,眼前那碗味道鮮美的拉麵竟沒有吃完。
飯後,李載之才“書歸正傳”,端上新摘下來的蘋果,個頭不大,還有點酸澀,話題自然就扯到了肥料的問題上。
“西沙旺的土質最宜施用大糞,如果有足夠的肥料,這蘋果產量定會猛增,個頭也會大得多,幾千畝沙灘都會變成果園。”李載之神往地說。
“你真想大展宏圖嗎?”
“我誌不在此,但看著大片沙灘荒蕪,於心不忍。”李斌之感歎說,“隻可惜沒有糞便。”
“這裏不是距煙台很近嗎,何愁沒有糞便?”
“怎麼運?屎尿湯子是運輸的大忌。”
張弼士立即想到了廠區西邊那條東河,民戶都將穢物排泄在那裏了,沿河總是臭氣熏天。他急於給那些糞便尋找出路,出路不正在這裏嗎?
於是,他興奮地說道:“果園急需糞便,而糞便在城裏又是讓人扭頭掩鼻的廢物,何不將二者溝通,共解燃眉之急呢?”
“好主意!”在場的人二起鼓掌,都承認這“突發奇想”實在是“有了!”張弼士想到了在街頭上向他伸出的那些手。他興奮地說道:“我有一個‘三全其美’的主意,不知諸君以為如何?”
“你有什麼好主意?快快請說。”眾人鼓勵道。
張弼士說出了自己的主意:“咱們可以辦一個大糞場,召募一些鄉下人到城裏住戶家收集糞便,然後挑到沙旺晾曬,曬幹了賣給果園。這樣,一則果園免除了缺肥之虞,二則居民不再有排便之難,三則又使得若幹窮人有事可幹,何樂而不為呢?”
於是,煙台郊外出現了大糞場,容納了眾多“掏大糞”的,成為小城一個很有特色的行業。他們雖有“糞車”,但更多的卻是肩挑,因小胡同太窄,容不下車行。每天淩晨,都會有“糞挑子”中街走巷,幾可以與“葡萄挑子”相媲美了。
“真正的商人本事就在於‘化賤為貴’,‘化少為多’。我一生所作所為,均是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張弼士如此總結他的經商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