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1章 南斯拉夫內戰和科索沃戰爭(1 / 1)

南斯拉夫位於巴爾幹半島,戰略位置十分重要。其國內情況和周邊情況又極為複雜。1990年,南斯拉夫實行多黨製地方選舉後,克羅地亞政權被民族主義政黨控製,而塞爾維亞共和國仍由共產黨(後改為社會黨)人掌權。克羅地亞新政權采取了一係列措施,使境內塞族人感到不安。1991年初,克羅地亞當局突然收繳塞族聚居區警察(大多為塞族人)的武器。3月,雙方正式發生武裝衝突,而且愈演愈烈。

1991年6月25日,南斯拉夫斯洛文尼亞和克羅地亞兩共和國單方麵宣布獨立。斯洛文尼亞武裝力量與南人民軍發生武裝衝突。經歐共體調停,雙方於7月7日達成停火協議,武裝衝突暫告平息。不久,克羅地亞當局同境內的塞族流血衝突再起。

斯、克兩共和國宣布獨立後,另有一些共和國相繼宣布獨立,二戰後重建的南斯拉夫聯邦製國家已逐漸解體。1991年7月7日,斯、克兩共和國雖然同意推遲“獨立”,但並未放慢獨立步伐。10月8日,兩共和國正式宣告獨立。隨後,波黑共和國和馬其頓宣布獨立。這樣,南斯拉夫6個共和國中有4個宣布獨立了。

在波黑436萬人口中,穆斯林族占43.7%,塞爾維亞族占31.4%,克羅地亞族占17.3%。波黑穆斯林族和克羅地亞族領導人1992年2月29日至3月1日就是否讚成波黑為獨立主權國家進行全民公決。這一公決遭到塞族人的堅決抵製。

3月1日,投票結果公布,有過半數的波黑公民讚成波黑為“獨立的主權國家”。夜間,武裝的塞爾維亞平民在薩拉熱窩附近的公路上設置路障,武裝衝突由此開始。

正當戰火在波黑境內蔓延之際,歐共體國家和美國卻分別宣布承認波黑為獨立主權國家,使波黑內戰驟然升級。隨即波黑塞爾維亞共和國宣布為獨立國家。穆斯林族、克羅地亞族同塞爾維亞族為爭奪地盤爆發了內戰。

曠日持久的南斯拉夫內戰造成大量人員傷亡和巨大物質損失,迫使大批難民離鄉背井,給南斯拉夫人民帶來災難性的影響。內戰也直接導致了南斯拉夫的分裂和瓦解,也最終導致了科索沃戰爭。

科索沃是南聯盟塞爾維亞共和國的一個省,90%以上人口是阿爾巴尼亞族,其餘是塞爾維亞族、黑山族等。由於曆史原因,塞、阿兩族長期不和,互不讓步。從1998年2月開始,科索沃局勢急劇惡化。

科索沃的民族矛盾正好被以美國為首的北約所利用。美國希望通過擴大北約的職能範圍,使其成為自己獨霸全球的工具。因此,美國從一開始就積極卷入科索沃危機。1999年1月,美國以武力強迫科索沃衝突雙方按照美國的方案進行談判。南聯盟拒絕了北約軍隊進駐科索沃的條件,談判最終破裂。3月24日,北約以“保護人權”之名,對南聯盟發動了空襲行動。

北約的空襲大致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目標集中在南聯盟的防空體係、指揮和控製中心、軍工廠以及在科索沃的塞族軍隊。3月28日,北約開始了第二階段空襲,目標轉為對南人民軍地麵部隊和軍用物資進行攻擊。4月13日,對南聯盟的空襲進入第三階段,空襲範圍擴大,強度增加。北約對南聯盟境內的所有軍事目標進行24小時不問斷轟炸。

據統計,北約的轟炸造成南聯盟1800多名平民喪生,6000多人受傷,近百萬人淪為難民,直接經濟損失達2000多億美元。

以美國為首的北約集團,繞過聯合國,對一個主權國家大打出手的做法遭到國際社會的強烈反對。迫於壓力,北約不得不重新回到聯合國的渠道和政治解決的道路上來。6月10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了由西方7國和俄羅斯提交的決議。表決之前,南聯盟開始從科索沃撤軍,北約宣布暫停對南的空襲。6月20日,北約正式宣布結束對南轟炸。

科索沃戰爭的規模雖屬局部,但影響卻十分深遠聯合國憲章和國際法準則受到了粗暴的踐踏,聯合國的權威大大受損。以美國為首的北約開了幹涉別國內政的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