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灣,即波斯灣,位於西亞中部,其周邊國家是世界石油主產區,戰略地位突出。1990年8月,這一地區爆發了戰後世界最大的一場局部戰爭——海灣戰爭。
戰爭是由於伊拉克入侵科威特而引發的。1990年7月,伊拉克在向科威特提出一係列要求遭到拒絕後,薩達姆決定以武力吞並科威特。8月2日淩晨1時(科威特時間),伊拉克共和國衛隊三個師越過伊科邊界,向科威特發起突然進攻。下午4時,伊軍占領了科威特全境。
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引起了全世界的極大震驚。反應最為強烈的當屬在海灣地區具有巨大經濟利益的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8月2日和3日,美國總統布什主持召開國家安全委員會全體會議,研究對策。會議最終決定,采取大規模軍事部署行動,迫使伊拉克撤軍,並為必要時采取軍事打擊行動做好準備。根據這~精神,美軍中央總部擬定了“沙漠盾牌”行動計劃。8月7日,布什總統正式批準了該計劃。
“沙漠盾牌”行動計劃確定後,美軍製定了具體部署方案,其他國家也展開了各自的部署出兵行動。經過緊張行動,美軍分別於11月8日和11月底完成了兩個階段的部署。是時,美軍在海灣地區的總兵力達到43萬人;主要武器裝備有:坦克1200輛,裝甲車2000輛,作戰飛機1300架,直升機1500架,軍艦100餘艘。其他國家出動的總兵力達50萬人。部分未出兵國家提供了武器裝備、艦船、飛機和醫療隊。
麵對美國和其他國家的出兵行動以及國際社會的經濟製裁,伊拉克在外交上打出了“聖戰”的旗號,並將撤軍問題同以色列從阿拉伯被占領土撤軍聯係在一起,以轉移阿拉伯國家的矛頭指向。同時,伊拉克在經濟上采取了內部緊縮,對外尋求突破口的政策;在軍事上則加緊了擴軍備戰,恢複和新建24個師,使軍隊總兵力達到77個師,120萬人。伊拉克在科戰區的兵力部署也得到了加強,三道防線共部署43個師,約54萬人,坦克4280輛、火炮2800門、裝甲輸送車2800輛。美軍在開始執行“沙漠盾牌”計劃時,即已估計到伊拉克拒不撤軍的情況,於是擬定了代號為“沙漠風暴”的軍事打擊行動計劃。11月29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第678號決議,規定1991年1月15日為伊拉克撤軍的最後期限。1991年1月9日,美國國務卿貝克和伊拉克外長阿齊茲在日內瓦舉行戰爭爆發前的最後一次會晤。但是,會談沒有取得結果。1月16日布什總統簽署了國家安全指令文件,命令美軍向伊拉克開戰。
1月17日淩晨,美軍的空襲行動開始。整個空襲包括“沙漠風暴”計劃在內的四個作戰階段的前三個。按計劃,三個階段同時開始,齊頭推進,逐一達到既定目標。美軍飛機日出動量達2000至3000架次。據美軍統計,到地麵進攻開始時,科威特戰區伊軍部隊54萬人中傷亡達259,0以上,重裝備損失達30%~45%。
為了實施地麵進攻作戰,美國中央總部陸軍也製定了具體戰役計劃,這就是“沙漠軍刀”計劃。該計劃實際上是“沙漠風暴”計劃的組成部分。計劃製定以後,從1月17日空襲開始到2月24日,多國部隊進行了大規模的部署調整。1991年2月24日,當地時間淩晨4時整,多國部隊向伊軍發起了大規模諸軍兵種聯合進攻,將海灣戰爭推向了最後階段。伊軍在多國部隊進攻麵前進行了頑強抵抗,後逐漸向北和西方向撤退,並點燃了科威特境內的大量油井。28日晨,科威特城已全部被阿拉伯部隊控製,多國部隊也大多完成了各自任務。在這種情況下,布什總統下達了當日當地時間8時暫時停火的命令。整個地麵進攻曆時100小時。
暫時停火以後,伊拉克表示接受美國提出的停火條件,願意履行聯合國安理會曆次通過的有關決議。4月3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了海灣正式停火決議,海灣戰爭宣告結束。
海灣戰爭是冷戰結束後的第一場大規模局部戰爭。它深刻地反映了世界在向新格局過渡時各種矛盾的變化。它體現了人類社會生產力特別是科學技術的發展所引起的戰爭特征的革命性變化,也展示了新的作戰手段和作戰思想運用於戰爭而產生的作戰方式的諸多新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