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8章 德國統一(1 / 1)

戰後,東西方特別是美蘇之間長期而全麵的對抗,致使德國統一的問題遲遲得不到解決。1949年,聯邦德國和民主德國先後建國,1955年兩德分別加入北約和華約,1973年又同時加入聯合國,1975年一起參加“歐安會”首腦會議最後文件的簽字,民主德國與聯邦德國並存進一步得到確認。直到1989年秋東歐形勢出現急劇變化之前,兩德和美、蘇、英、法四大國都沒有認真考慮過德國統一的現實性和可能性。

民主德國的經濟是東歐國家中最好的,但它的人均國民產值僅及聯邦德國的一半。民主德國百姓被聯邦德國的高生活水平所吸引,不少人逃往聯邦德國。民主德國政府築柏林牆阻止居民外流,但收效不大。1989年10月7日,民主德國慶祝建國40周年。柏林、萊比錫等城市爆發示威遊行,要求擴大民主,實行改革,放寬出國旅行。警察用高壓水龍衝散遊行隊伍,拘捕數百人。全國形勢動蕩不安。執政18年之久的昂納克被迫於10月18日辭職,各級黨政領導也大量易人。12月8日到9日和16日到17日,統一社會黨舉行非常代表大會,決定將黨的名稱改為“德國統一社會黨一民主社會主義黨”,宣稱民主德國應建立一個實現民主、建立法製、社會平等的民主社會主義社會。

1989年11月9日,民主德國開放柏林牆,允許居民自由過境。兩天中,有75萬民主德國人湧進聯邦德國。這股洪流把象征分裂的柏林牆“推倒”,使統一問題成為全德人民共同關心的焦點。聯邦德國總理科爾抓住時機,於11月28日提出德國統一的十點計劃。民主德國政府反對科爾的計劃,但是不久,就改變了態度,於1990年2月1日建議兩德通過締結睦鄰條約、建立邦聯、主權移交邦聯、民主選舉等四個階段實現統一。

在迅猛的統一浪潮推動下,美、蘇、英、法四大國不斷調整對德政策。1990年2月13日,兩德同四大國在渥太華共同製定了先由兩德解決與統一有關的“內部”問題,再由兩德同四大國一起解決與統一有關的“外部”問題,即所謂“2+4”方案。

1990年3月18日,民主德國舉行人民議院選舉,結果基督教民主聯盟、德國社會聯盟和民主覺醒三黨組成的德國聯盟選勝。4月12日,新政府組成,有24名成員,民主社會主義黨被排除在外。5月18日,兩德財政部長簽署了關於建立貨幣、經濟和社會聯盟的國家條約。7月12日起,東西柏林的邊界卡全部撤銷,柏林牆被拆除。

兩德於7月6日開始關於政治統一問題的談判。1990年8月31日,兩德簽署了實現政治統一的第二個國家條約,規定東西柏林合並,民主德國加入聯邦德國。德國統一涉及歐洲各國的利益和安全,而德國作為二戰中的戰敗國,一直受美、蘇、英、法四大戰勝國的某種監控。因此,科爾政府利用“2+4”外長會議,積極開展外交活動。科爾政府“保證忠於北約和歐共體”,明確表示承認波蘭西部邊界,並在第三次“2+4”巴黎外長會議上就德波邊界問題達成全麵協議。蘇聯堅決反對統一後的德國歸屬北約。科爾為爭取蘇聯交出德國統一的“最後一把鑰匙”,決心從德蘇之間的雙邊交易突破。7月15日,他表示永遠承認戰後邊界;答應把德國統一後的武裝力量裁減到37萬;允諾向蘇聯提供120億馬克的無償援助和近100億馬克的低息貸款等,從而換取了戈爾巴喬夫的點頭。1990年9月12日,在莫斯科舉行了第四次“2+4”會議,各國外長簽署了《最後解決德國問題的條約》。

莫斯科條約照顧到各方的利益。它宣布,統一的德國對內對外擁有完全的主權並可自由結盟。條約確定德國現有領土和邊界的最終性,規定蘇軍在1994年底前撤離原民主德國的地區。德國聲明奉行和平政策,放棄製造、擁有和控製核武器、生物武器以及化學武器,並保證在四年內裁軍45%。10月1日,四大國外長在紐約發表聯合宣言,宣布從1O月3日起中止四大國對德國和柏林的權利和責任。至此,德國統一一的一切問題都已完滿解決。

1990年10月3日,民主德國正式並入聯邦德國。柏林國會大廈升起了聯邦德國國旗。分裂了四十多年的德國重新實現了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