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被譽為“中國長城博物館”的寧夏,自然與人為的破壞正在蠶食著“東方巨龍”的身軀。
與氣勢磅礴、遊人如織的八達嶺、山海關、嘉峪關比起來,寧夏境內的長城保護令人擔憂,寧夏長城及附屬建築物均遭到不同程度的毀壞。中衛市沙坡頭黃河南岸一帶的秦長城已經有兩千餘年的曆史,其間經受了無數狂風暴雨的衝刷,頻繁的烽煙戰火的洗禮,加之風沙侵襲,長城牆體損毀嚴重;在賀蘭山一帶石嘴山市境內的明代長城,部分牆基被風沙蠶食形成懸牆,出現大麵積坍塌。過去,祖居長城兩側的農民缺乏保護意識,在生產生活中對長城造成了相當程度的破壞。作為寧夏東長城起點的橫城堡,原本是完整的,但近幾年,其上卻建起現代建築。2001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後,這段長城居然被人用磚砌了一部分,上麵長著許多雜草,長城上還有木樁和洞。一條公路從長城中間穿過,路兩邊還留有鋼筋和水泥柱。被譽為寧夏“八達嶺”的北岔口長城腳下,個體采石場的炮聲隆隆作響,隨時都威脅著長城的安全。風力發電廠的巨大風車矗立在約200米長的土長城旁,長城兩側雖有鐵絲圍欄,但圍欄也被斷開幾個口子,大貨車不時從此經過,塵土飛揚。明代,鐵柱泉城外圍還用寬12厘米、長40厘米的大青磚建了一個圍牆來保護,但至今蕩然無存,隻留有殘磚瓦片。20世紀60年代,當地建煤礦時,將這裏的大青磚拆了。還有的被附近居民挖回去砌羊圈、打地基。興武營城外圍牆磚也被周圍村民陸續搬回家用。
在長城穿越的村莊或人為活動頻繁的地方,人為毀壞長城現象相當嚴重。賀蘭山三關口長城保存基本完好,但有眾多采石場濫采亂挖,且為通行方便,隨意在長城上“開口子”。下馬關以前人煙稀少,而今移民搬遷,將其開了幾道口子。還有當地的農民,為逮蠍子,將長城石塊掀下,或者把土長城掏得滿目瘡痍。還有人在長城上私建廟宇、亂挖濫建,以長城為羊圈牆、豬圈牆、廁所牆,在長城上掏窯洞、挖儲藏室的更是不勝枚舉。到目前,類似的人為破壞古長城活動仍在一些地方存在著。
由於寧夏境內的長城大都處在地廣人稀的戈壁荒漠、高山峽穀,點多、線長、麵廣,文物管理人員很難到達現場,加大了保護難度。同時,長城穿越的西部地區經濟貧困,地方政府財政緊張,難以拿出大量專項資金用於長城的保護,加之缺乏保護長城牆體的科學技術,使“東方巨龍”的保護陷入困境。
一些基層文物保護工作者建議,對長城做好有針對性地保護工作,並加大宣傳力度,動員全社會行動起來,關注長城,保護長城,讓人們自覺形成保護長城的意識。同時,應建立區、縣、鄉、村四級保護網絡,各市縣文物管理部門要從鄉村選擇義務文物保護員,經常巡視長城,一旦發現破壞長城的不法分子,及時向文物部門報告,以便采取有效保護措施。
寧夏雄渾壯闊的長城與塞上風光融為一體,由於特殊的曆史、地理原因,寧夏長城具有分布廣、跨度大、種類多、時代全等特點。長城在寧夏的分布地段往往有深藍的蒼穹,神秘的風聲,宛轉的羌笛,逶迤的群山,成片的牛羊,在這樣的背景中,更平添一份哀婉色彩和原始情調。而更具魅力和吸引力的是隱藏在這後麵的與長城相關的黃河文化、遊牧民族文化、西夏文化、回族文化、絲路文化以及農耕文化等豐滿、生動的形象,將長城2000年的曆史、建築風格、防禦功能及其對中華民族文化傳播、融合、發展進步的影響等多方麵內容順理成章地“聯串”起來推向旅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