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文臣武將長城內外展風采(2)(1 / 2)

15年後,即嘉靖三年(1524年),由於西北邊境不寧,朝廷因楊一清熟悉邊務,又起用他為兵部尚書加左都禦史,第三次總製陝西三邊。這時的楊一清已是71歲高齡。楊一清到鎮後,部署兵力,加強防禦力量;處置糧草,充實儲備;安撫內遷各族人民,保持社會穩定。他還向朝廷上疏,請求招徠隴右、關西居民到邊地屯田,以期用商屯與民屯的方式來解決邊軍糧餉的問題。可惜此次在任僅一年時間,後任者雖“爭言屯政”,但收效甚微。嘉靖四年(1525年)十一月,楊一清離開固原回京,改任吏部尚書和內閣首輔。嘉靖八年(1529年),被參落職。嘉靖九年(1530年)四月卒於家,享年77歲,追諡文襄。

楊一清前後為官56年,曆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四朝,正如翰林修撰楊慎所雲:“四朝元老,三邊總裁,出將入相,文德武功。”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寧夏人民為了緬懷他在寧夏的功業,在靈武城北修建公祠,讓人們世代祀頌這位致力於邊防事業數十年的一代名臣。

王瓊(1459~1532年),字德華,山西太原人。成化二十年(1484年)進士。他是明朝中葉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曆任工部主事、郎中,河南右布政使、右副都禦史等要職。嘉靖皇帝即位時,被彈劾,後改戍綏德,再改還籍為民。嘉靖七年(1528年),因吏部尚書桂萼力薦,起為兵部尚書兼右都禦史,總製陝西三邊軍務。時已70高齡的王瓊,在鎮守三邊期間,重創河套韃靼內犯,使寧夏、山西、陝西諸邊得以安全。《明史》稱其“督三邊也,人以比楊一清雲”。

嘉靖八年(1529年),王瓊仔細踏勘了二道邊河東牆。他發現興武營以西的邊牆,因土質較好,雖然經曆了50多年,但基本完好;興武營以東的邊牆,接近沙漠,土質鬆散沙多,有的牆段已經整體坍塌,完全失去了防禦作用。於是,他向朝廷上疏,請求重新修築河東牆。

嘉靖十年(1531年),開始興工重修河東邊牆。施工方案是這樣的:興武營以西至橫城黃河岸邊的一段,對原牆進行加固和修補,“缺者補之,矮者齊之”,並在邊牆外側挖成壕塹。興武營以東的舊邊牆因土質鬆散多沙,倒塌嚴重,加之此段邊牆距離城池甚遠,“賊至不即知”,遂決定將其廢棄,南移10~20裏不等,重新修築一條邊牆。這道新邊牆緊挨花馬池城(今鹽池縣城),後來人們把這道邊牆稱為“頭道邊”。這道築於二道邊內側的新邊牆,曰“深溝高壘”。所謂深溝,是指在新築邊牆外側挖成深寬各2丈的壕塹;所謂高壘,是指高1丈、寬2丈的邊牆。這樣,邊牆的高度加上壕塹的深度,垂直高度共計3丈,這就是王瓊創建的“深溝高壘”。

新修築的邊牆設4個關門,取名清水、興武、安定、長城。長城關在花馬池城北門外60步。寧夏方誌載,長城關“高台層樓,雕革虎視,憑欄遠眺,朔方形勢畢呈於下”,並在關門上題匾“朔方天塹”等字。由此,長城關的高聳雄偉是可以想見的。王瓊還根據地勢情況,每三五裏設置一處警衛廬舍和瞭望台,每處配戍卒20人,並備有各種作戰設備和器具。這道邊牆外側每300米有一座矩形敵台,內側“三十裏一堡,六十裏一城”,著名的古堡有英雄堡、安定堡、高平堡等;著名的古城有花馬池古城、興武營古城等。頭道邊沿線不僅坐落著雄偉的關隘,內側也分布著著名的戰台,規模最大的要數八步戰台。邊牆內側有寧鹽大道,它是接通寧夏和陝北的交通要道。王瓊曾在《北虜事跡》一書中寫道:“寧夏鎮至花馬池三百餘裏,運糧者循邊牆而行,騾馱車挽,晝夜不絕。”鹽商們順此道可以安全地將鹽運往內地。有了這道邊牆,不但可以少養兵丁,節省開支,還可以以逸待勞,強化邊防。所以河東邊牆的修築,被王瓊看作是“禦戎上策”。

河東新邊牆竣工後,王瓊曾多次賦詩讚頌,其中在《九日登長城關樓》一詩中這樣寫到:

危樓百尺跨長城,雉堞秋高氣肅清。

絕塞平川開塹壘,排空斥堠揚旗旌。

已聞胡出河南境,不用屯兵細柳營。

極喜禦戎全上策,倚欄長嘯晚煙橫。

另外,王瓊又在甘肅環縣至蘭州東西400公裏一線,因地依勢,塹山湮穀,設立重險;並重修甜水堡,置關樓;又置下馬關樓,再奏築平虜城(今寧夏平羅縣城)東西牆塹16公裏。王瓊任總製期間,三邊一帶確實安寧了許多。史家讚之曰:王瓊總製西北邊防,“功在邊陲”。因此,曆史上將他和於謙、張居正並稱為明代三重臣。

嘉靖十一年(1532年),王瓊卒於固原,享年74歲。追贈太師,諡恭襄。長子王朝立扶靈柩回原籍,葬於蒙山腳下(今太原市晉源區金勝鄉),後稱王家墳。

劉天和(1479~1545年),字養和,號鬆石,湖廣麻城人。正德三年(1508年)進士。授南京禮部主事,屢遷湖州知府、南京太常少卿。又以右僉都禦使督甘肅屯政,改撫陝西。嘉靖十五年(1536年),改兵部侍郎,總製三邊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