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文臣武將長城內外展風采(2)(2 / 2)

劉天和奉命總製三邊軍務後,便帶領寧夏鎮的文武官員到邊塞要地巡查,了解各關隘、城寨、道路及戍守兵馬等情況。花馬池境內有一處清泉,泉水甘冽,水量很大,噴發形如柱,色如墨,俗名鐵柱泉。劉天和認為鐵柱泉周圍幾百裏沒有水源,如果在這裏築城,將水泉包在城內,可使敵騎無水可飲而不戰自敗。

這年七月,開始動工修築鐵柱泉城。寧夏各級官吏對這件事都很重視,軍民競相出力,不到一個月時間,鐵柱泉城竣工。城周回2公裏餘,城牆高厚各3丈多,非常堅固。鐵柱泉被包在城內,以城衛泉;城外挖了護城壕,以壕衛城。城內又築了不少官署和房舍。總之,官署倉場,無一不備;樓觀城垣,巍巍壯觀。劉天和在城內置兵1500名,又招募了一部分當地人,共同守城,選拔了一位才能俱佳的武官擔任守將。在城外開田屯種,還開辟草場,供放牧和繁殖牲畜。從此,鐵柱泉這一韃靼騎兵入擾寧夏、固原的補水站,變成了明軍的邊防要塞。

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寧夏巡撫黃嘉善又將經曆了70多年的鐵柱泉城砌以磚石,由土城變為磚包城了。西牆正中有腰墩,四隅有角台,東門帶甕城。守兵不但可在城外空地開墾屯種,而且還於近旁石溝鹽池采鹽自食。

鐵柱泉城現已廢圮,當年可日飲數萬騎的鐵柱泉今日水量已很小了。

楊守禮(?~1555年),字秉節,山西蒲州(今山西永濟縣蒲州鎮)人。正德六年(1511年)進士,曆任湖廣僉事、敘州通判、右副都禦史巡撫四川、河南參政等職。嘉靖十八年(1539年)秋任寧夏巡撫。到任後,整肅邊防,修築賀蘭山赤木口,並有誌於恢複北路鎮遠關、黑山營重防。次年冬,以功升右都禦史總督陝西三邊軍務。在任期間,加固邊牆,增築關堡,調整駐防,屢勝入犯的蒙古貴族各部,以戰功先後加兵部尚書和太子少保。楊守禮雖在寧夏任巡撫僅一年時間,但能銳意經略,盡心邊務,儲糧均賦,興利除弊,還主修了《嘉靖寧夏新誌》。在明代曆任寧夏巡撫的官員中,他是一位受到寧夏地方父老高度讚揚的巡撫,尤其是他修築赤木口關牆,可謂是“利益於寧夏之大者無逾於此”。

明代,賀蘭山為寧夏與蒙古遊牧部落的接界處。赤木口,即今賀蘭山之三關口,係賀蘭山最大關隘,是曆代寧夏西邊防線最重要的門戶。至明代中葉後期,逐漸坍塌毀壞,韃靼騎兵經常以此為捷徑,進入寧夏境內,大肆劫掠,嚴重威脅寧夏鎮城的安全。楊守禮到任後奏請朝廷撥庫銀4萬兩作為修築關牆的費用,決心修築赤木口關牆,絕敵百年通道。

楊守禮根據赤木口的地勢情況,有些地段砌築關牆,有些地段利用天然屏障斬削成直立的峭壁。他又根據這裏多沙礫少壤土,且無井泉的地理條件,令兵士挖掘山崖溝穀,找到幾處有壤土的地方;並決定造水車百輛,從赤木口東北20裏處的金塔墩運水,因為那裏有流量較大的泉水。另外,他發現山上有很多大圓石,可以用來砌築關牆,省去開山鑿石之苦。他命都指揮呂仲良督率軍夫4000人,住在赤木口施工。為防備韃靼騎兵騷擾破壞,令遊擊將軍傅鍾、副總兵陶希皋各率兵千人駐防赤木口內外;又令人購買糧食,保障後勤供應。在施工期間,楊守禮多次到赤木口巡視。

楊守禮還專門題寫了題為《入山勞士》的詩:

冒暑巡行不憚難,籌邊為國敢偷安?

蚊虻撲麵孤臣血,烽火驚心六月寒。

古塞山靈剛送雨,高城雲爽暫停鞍。

君王自有南風調,萬裏煙塵一望殘。

經過駐關軍夫的艱苦勞作,修築赤木口關牆的工程於嘉靖十九年(1540年)八月竣工。關口是用石頭砌成的。赤木口關築有三道關口,後人稱之為三關口。從今人的眼光看,昔日的赤木口關一帶,綿延縱橫的長城與墩台、烽火台左右連屬,實有西控大漠咽喉要道之險。巍巍赤木口關堪稱賀蘭山第一雄關。

長城工程造就了一批文臣武將,起到了曆史主流作用,但也同樣給勞苦大眾帶來了沉重的負擔。

簡而言之,在明朝,長城的修築不但讓後人了解了這一塞北軍事設施的雄奇壯觀與真切鮮活的曆史,而且也從中感受到當時參加修築長城之事的寧夏、固原兩鎮官兵和百姓民夫的辛勞和血淚。今人曾有詩雲:

長城自古爭雄地,

花馬烽煙自北馳。

頑敵未殲身已死,

黃沙埋骨血滋旗。

這就是曆史,這就是寧夏地區幾千年戍邊史的一個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