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文臣武將長城內外展風采(1)(1 / 2)

寧夏地傑人靈,名人輩出,這裏是文臣武將建功立業的場所,是騷人墨客吟唱高歌的對象。沿著長城防線,我們就不難尋找到一些功績顯赫、史不絕書的文臣武將的曆史足跡。

如果說西周在寧夏築有長城是一段真實的曆史,那麼在寧夏修築長城的第一人應該是西周名將南仲。

南仲(生卒年不詳),姬昌治岐時開拓周國西方疆域的名將。周國準備東進滅商,為解除後顧之憂,對周國西方的昆夷、鬼方、獫狁諸國進行武力兼並,同時在國內實行“懷保小民”爭取人心的德政,雙管齊下,實現其戰略目標。當時西方抵抗周國最強的是獫狁(周曰獫狁,秦漢時曰匈奴),今固原地區就是獫狁部落活動的主要地區之一,於是姬昌命南仲征伐獫狁。南仲受命之後,並沒有直接發兵進攻,而是采用先固守軍營城堡,穩紮穩打,步步進逼,等到獫狁鬥誌懈怠時,南仲調集大軍,突然對獫狁發起總進攻,把獫狁打得大敗而遠遁,從此穩定了周國西部邊境,解除了東進滅商的後顧之憂。

南仲對“宣王中興”作出了的重大貢獻,《詩經》有不少文字敘述、讚美他在朔方打勝仗、修工程的史事,《漢書》雲“宣王興師,命將征伐獫狁,詩人美大其功”,也反映了《詩經》所頌揚的曆史事實。

蒙恬(?~前210年),姬姓,蒙氏,名恬。秦始皇時期的著名將領,被譽為“中華第一勇士”。是祖國西北最早的開發者,也是古代開發寧夏第一人。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初春,蒙恬主力軍由九原(今內蒙古五原縣)渡過黃河,攻擊高闕與陶山(今狼山山脈),一部軍西渡黃河進入賀蘭山脈。匈奴震於秦之兵威,向北遠遁,於是秦趙原被匈奴侵占之地全部恢複。蒙恬從此開始十餘年的北部邊防戍邊生涯。另一方麵,始皇帝下令修繕長城。秦朝與匈奴等北方少數民族的邊界長達萬裏,處處派兵防駐是不現實的,而匈奴人以騎兵為主,機動性強,移動速度快。為了更好防禦匈奴人南下,秦朝製定了以牆防騎的防禦方針,下令全麵修複原秦、趙、燕修築的長城,並將其相連,形成了一道西起臨洮東至遼東的萬裏長城。同時還修馳道、籌糧餉為軍事防禦提供後勤保障。

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秦朝把過去秦、趙、燕三國長城連接起來,修築一條從臨洮(甘肅岷縣)一直到遼東碣石的萬裏長城。這條長城,對於抵禦匈奴的騷擾,保障內地人民生產和生活的安定,起了重要的作用。

修建長城,是為了保護北部邊境人民的生命財產的安全,其目的也是為了減少人民的負擔。由於匈奴是遊牧民族,其騎兵活動範圍很大,沒有長城的話,就要很多軍隊來防守,這會給人民增加很大的負擔。秦始皇修長城並不是他首創的,他隻是把原來秦國、趙國和燕國北邊原有的長城連接起來,而史書上卻把修長城造成的苦難全歸罪於秦始皇,這是不符合事實的。

蒙恬北伐匈奴的勝利,不僅有力地製止了匈奴貴族對中原的搶掠,而且進一步促進了這一地區的開發。在長期的交往和勞動中,不少匈奴人南遷中原,逐漸同秦人及其他各族人民共同居住和生產,促進了民族的大融合,為奠定中國統一多民族中央集權國家的基本格局作出重大貢獻。

明代長城工程艱巨,規模浩大,時跨百年,伴隨著長城的修築與防務,有很多文臣武將留下了一世英名。

秦紘(1426~1505年),字世纓,山東單縣人。景泰二年(1451年)進士,授南京禦史。天順年間任陝西右參議。成化年間遷戶部侍郎。後被人誣告降職,降為廣西右參政,又因奏請罷免宦官及武將中貪汙受賄者,得罪皇親,被罷官。

明孝宗弘治十四年(1501年)閏七月,蒙古貴族小王子、火篩以10萬騎兵分道進入寧夏、固原等地,大肆殺掠,屍骨遍野,明軍大敗,關中震動。八月,小王子又以2萬騎進入寧夏東路花馬池,以1萬騎進入韋州,明軍躲在城寨中,不敢出來迎戰。九月底,明孝宗召回起用秦紘為戶部尚書兼都察院左副都禦史,總製陝西三邊軍務。秦紘這次奉命總製陝西三邊軍務,已是76歲高齡。為此,他曾寫了一首題為《西行至固原》的詩,來抒發自己的感慨,並表明自己的心誌:

一第登庸五十年,幾番黜逐幾超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