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事命名的堡寨,多帶有明顯的民族敵對色彩,如鎮北堡,今屬銀川市,即鎮北堡西部影視城;平羌堡,今為平吉堡,屬銀川市;鎮虜堡,清代以諧音改為鎮羅堡,屬中衛市等。另外,還如靖夷堡、平胡堡、靖虜堡、鎮朔堡、鎮靖堡、控夷堡等,均是這樣命名的。以事名者還有其他情況,如中寧縣的餘丁鄉,明代寧夏衛在役軍士和屯田兵士的子弟稱為“餘丁”,便將此處的一條渠稱作餘丁渠,後鄉以渠得名。又如同心縣下馬關,又名下馬房關、長城關。每年防秋,固原總兵移於此指揮戰守,巡撫、總督等大員閱視東邊防務亦必駐此或“下馬休息”,久之易名曰“下馬關”。
以地命名的堡寨,多以其臨近的所在地名或地物的位置命名,如渠口堡(屬中寧縣)、金積堡(屬吳忠市)、河西堡(屬永寧縣)等。
除這三種命名方式外,還有一種以某種寓意命名堡寨的,如廣武堡(廣武營,今屬青銅峽市),明正統九年(1444年)築城屯兵,以“廣布武德”之意命名;常樂堡(屬中衛市),寓“長樂”意;柔遠堡(屬中衛市),以“懷柔遠方”之意命名;威武堡(今恩和堡,屬中寧縣),明代築堡時,因此地居民尚武“,敢戰鬥”,故命名“威武”。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中衛知縣姚恪,“以其民多尚武抗糧”而改名為恩和堡;惠安堡(屬鹽池縣),以“惠政安民”之意命名等。
明代在邊防線上還設有很多烽堠,也就是煙墩,遇警便晝燃煙、夜點火依次傳遞軍情。寧夏同其他北部邊防重鎮一樣,在視野開闊的重要據點,相隔數裏就設有一處墩台。這些墩台曆經千百年的風風雨雨,許多已蕩然無存,而作為地名卻有不少沿用下來。如賀蘭山的金塔墩,今在永寧縣有金塔村;中衛市的凱歌墩,今在其地有凱歌村;惠農區的燕子墩,今在其地有燕子墩鄉;吳忠市古城鄉因其地有明代建的古城墩而得名。
明代軍隊駐紮的地方,常以“營”稱之,寧夏有許多稱作“營”的地名,如青銅峽市的廣武營、玉泉營,鹽池縣的清水營、興武營,固原市的頭營、二營、三營、四營、五營、六營、七營、八營等。這些地方都是明代駐軍之地,經年日久,當地人便相沿成習,以軍營之名稱呼其地了。
雖然明代的軍事建製體係和衛所堡寨早已蕩然無存,但有些名稱卻作為地名一直沿用下來,成為曆史的見證。現在,我們依然能從這些地名中,想象出當年長城防線內的寧夏地區金戈鐵馬、硝煙彌漫的戰爭場景,感受到那一段曆史的真切與鮮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