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寧夏長城的地名見證(1 / 2)

明代寧夏始終處於抵禦北方蒙古貴族勢力南下擾掠的第一線,是軍事戰略要地。終明一代,由長城護衛的寧夏地區可謂是烽煙滾滾。而今寧夏地區的很多地名便是那一段金戈鐵馬曆史的見證。

明代,在邊防要地實行的是軍政合一的衛所製度,當時寧夏設有7個衛,其中寧夏中衛設在元代應理州舊址,治所在今中衛市。可是在明代,中衛是軍事組織名稱,不是行政建置名,清雍正三年(1725年)才改為中衛縣,一直沿用至今。

明代,在一些軍事重地設置守禦千戶所,常駐戍守士兵。弘治六年(1493年),在今寧夏平羅縣址築城,目的是防禦韃靼南下擾掠,故取名“平虜城”,含有靖虜、鎮虜之意。嘉靖三十年(1551年),平虜城設平虜守禦千戶所。清朝入主中原後,因滿族係東北少數民族,對“虜”字這個北方少數民族貶稱的稱謂忌諱甚深,故清初以諧音改平虜守禦千戶所為平羅所,雍正二年(1724年)置平羅縣,這樣,“平虜”就變成“平羅”了。

明代,蒙古韃靼、瓦剌部入居河套,被侮稱“套虜”,其地多湖灘,稱“套虜湖灘”。清代以其諧音改稱“陶樂湖灘”,屬鄂托克旗。1929年成立寧夏省陶樂設治局,1941年升為陶樂縣。這樣,“套虜”就變成“陶樂”了。陶,有快樂意,陶樂,也就是“樂陶陶”的意思。

屯堡,亦稱堡寨,是明朝駐軍屯防的軍事產物。“堡”為土築的小城,是駐軍屯田的基地,兼有從事農牧業勞動和戍守作戰兩項任務。明代,僅寧夏平原就有駐軍的屯堡150多個,查考這些屯堡名稱的由來,正如《乾隆寧夏府誌》所雲:“寧夏堡寨,或以人名,或以事名,以地名。”

以人名者,在堡寨名稱中最多,約占“十之六七”。如今屬青銅峽市的堡寨:葉升堡,建於明洪武九年(1376年),以明代寧夏衛副將軍葉升的名字命名;瞿靖堡、蔣鼎堡、陳俊堡等,均是明洪武初設堡,以守堡官名字命名。如今屬永寧縣的堡寨:楊和堡,以明代甘肅慶陽人、寧夏參將楊和的名字命名;王泰堡,以明代寧夏左屯衛指揮使王泰的名字命名,王泰後戰死於鹽池;李俊堡,以明代都指揮同知李俊的名字命名;李祥堡,以明代都督僉事李祥的名字命名;還有王鋐堡(今作望洪)、任春堡(今作仁存)等,均是以守堡官的名字命名。再如今屬平羅縣的堡寨:周臣堡(一作周澄,今作周城),以明代延綏人、都指揮周臣的名字命名;姚福堡(今作姚伏),以明代守堡官姚福的名字命名,1945年更名為邀福,1955年改為今名。再如李綱堡(今作立崗,屬賀蘭縣)、金貴堡(屬賀蘭縣)、張政堡(今作掌政,屬銀川市)、吳忠堡(今吳忠市)等均以守堡武官的名字命名,總數多達50多個。其中,如潘昶堡、林皋堡、邵剛堡、魏信堡、唐鐸堡、許旺堡、王澄堡、劉亮堡、楊顯堡、雷福堡、桂文堡、常信堡、高榮堡、楊信堡、虞祥堡、謝保堡、張亮堡、丁義堡、宋澄堡等都是以守堡官或屯長的名字命名,除林皋堡、邵剛堡等地名今日還在使用外,其餘的已很少使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