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明代對戰國秦長城的利用(1 / 1)

明代曾經對繞固原城西北這道圮廢的戰國秦長城進行重新修築,加以利用。據《讀史方輿紀要》載,明弘治十五年(1502年),三邊總製大臣秦紘駐節固原,提督陝西三邊軍務,曾上表於固原衛設過四道防線。不僅在固原附近分兵禦守,而且又向南進,在平涼西北的火龍溝、虎山溝,慶陽府環縣的張麻溝、海子口,固原城西南六盤山中的金佛峽等地築牆立營,分兵防護。戰國的秦長城就是從海子河口稍南的滴滴溝口出,然後經過吳堡、枯井、明莊梁(又稱長城梁)而繞過固原城西北,於固原城北10餘裏處變成兩道長城,跨過清水河後又合二為一進入東山。沿著這段長城內側的明代城障,多是在秦時舊址的基礎上修築的。現遺存的還有固原城北十裏堡。在其地麵與牆身內,到處都遺落著秦漢時代的繩紋板瓦、簡瓦等。固原城西已圮的古城址,一裏見方,地麵上散布著許多明代瓦片,而剖麵土層裏卻還夾雜不少秦漢時期的繩紋瓦片。

明代之所以在固原城附近繼續利用並不斷加固修繕秦長城,與它當時所處的地理位置和邊防情況有直接關係。固原“左控五原,右帶蘭會,黃流繞北,崆峒阻南”,為曆代兵家必爭之地,是著名的古戰場。明初“,元人北歸,屢謀興複”成為邊患。正統十四年(1449年),北方蒙古火篩部南掠進入平涼以後,固原一帶邊防日顯重要。景泰元年(1450年),因這一帶屢遭蒙古貴族諸部的擾掠,在宋代鎮戎軍城的舊址上修築了固原城。景泰三年(1452年)又立為守禦千戶所。成化三年(1467年),南掠之敵攻破開城縣,遂將縣治移入固原城。後來,固原守禦千戶所又被奏升為固原衛。弘治五年(1492年),入居河套的蒙古火篩部不斷南掠又將固原衛升為固原州,管轄固原、靖虜等七衛。弘治十四年(1501年),火篩部由花馬池大舉進入平涼、鳳翔、臨洮、鞏昌。及至弘治十五年(1502年),兵部建議設大臣一員,開府固原,總製延綏(榆林)、甘肅、寧夏三邊軍務。

自從明朝設重臣駐守固原、總製陝西三邊軍務以後,固原州即升為鎮,固原便成為當時的邊防九鎮之一。弘治十八年(1505年),總製大臣楊一清又設立頭營至八營諸城堡。由於固原在軍事上的重要地位,修築這一帶的長城就勢在必行。弘治十七年(1504年),總製邊務大臣秦紘,不僅在固原城以北(今同心縣、海原縣)修築長城,而且還在固原城附近,重新利用環繞固原鎮城的秦長城遺址,以加強這座西北邊防指揮中心的城防工程。同時,在固原城北還修築了兩道長城以為防衛,並向兩側延長至固原城西南方和東北方的山中。此後,在嘉靖至萬曆年間,不時對秦長城及其他防禦工程進行加固和修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