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山堡藏兵洞呈立體布局,深及地下5~10米,洞窟環環相繞,彼此勾連,按其功能分有瞭望口、作戰指揮室、宿營室、會議室、通道陷人坑,利用出入口高差自然通風。洞內則高矮各異,寬窄不一,延伸曲折,走向不定,既有寬大的藏兵洞,又有窄小的迷魂洞、迷障巷道等軍事專用設施。同時,還備有通氣孔、放燈台、蓄水井、土炕等生活設施。底層設有兵器庫和糧庫,完全可滿足士兵的軍備、軍訓和生活,在戰爭期間對於軍需物資的儲備和兵源的設伏,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藏兵洞的一個洞穴中,出土了100多斤糧食,有小麥、粟米(黃米)、黑豆及麵粉,其中粟米有40餘斤,但均已腐朽變質。專家推斷,從出土糧食的品種可以看出明代寧夏駐兵的主食結構和生活狀況。
同時,從洞窟的布局看,又具有明顯的戰道價值,可以因地製宜、隨時尋機、因敵而異,運用伏擊戰、襲擊戰、破擊戰、圍困戰、阻擊戰等隱蔽戰術,出其不意打擊侵入洞中的敵人。也可居高臨下,與北側洞窟遙相呼應,聯合打擊進入紅山大峽穀的敵軍部隊,使其防不勝防。
藏兵洞中的十幾孔洞穴中,位於洞道中心位置的一孔洞穴麵積最大,達12平方米。這孔洞穴內又有一小洞穴,長2米、寬0.9米,可容一人臥睡。在其旁邊,是一孔偽裝成壁櫃的“逃洞”,進入壁櫃,可逃往其他洞道。從布局分析,這孔洞穴極有可能是守衛紅山堡的遊擊將軍的居所。從通道陷阱和兵器庫頭盔內發現了人類骷髏頭,更加證明了藏兵洞平戰結合的功能。
近年來,古代藏兵洞和戰道在國內多有發現,比較有影響的有:南京中華門甕城上下兩層分布有27個藏兵洞,據考證為明初朱元璋所修;河南許昌藏兵洞,也叫轉軍道,為曹操的軍事設施,曹操正是利用這45裏通道神出鬼沒、出奇製勝,奠定了定鼎中原的基礎;安徽省黃山市屯溪鎮花山迷窟,被推測為越王勾踐為複仇伐吳而秘密鑿建的地下戰備基地;山西平順實會村藏兵洞,背依大雲院,麵臨濁漳水,扼守晉豫古今交通要道,相傳為三國馬超所築,隋末唐初,本村籍將軍馬三寶為避兵將其規模擴大;河北省永清縣藏兵洞,入口設計在地勢較低的水井內,既隱蔽又能保證水源,為宋遼兩國連年征戰的古戰道;江蘇淮安楚州區古代藏兵洞等,素有“地下長城”之美譽。但靈武市紅山堡藏兵洞,是我國西部地區首次發現的地道戰遺跡,而且在攻防體係上與抗日戰爭時期冀中平原清苑縣冉莊地道戰有異曲同工之妙,可謂是我國古代軍事戰爭史上的一大創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