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山堡藏兵洞位於寧夏靈武市水洞溝東麵,藏兵洞與水洞溝之間,有一段4公裏長的大峽穀。大峽穀與明代長城相伴,它的盡頭就是明代城堡紅山堡(又稱橫山堡)。紅山堡,始建於明代弘治十六年(1503年),是為軍事防禦修建的。明代北部邊境久不太平,韃靼、瓦剌貴族經常率兵南下,到中原地區掠奪人口、財物、牲畜,騷擾百姓,殺傷邊民。由於他們經常在草盛馬肥、糧熟秋收之際入境搶掠,明朝不得不於此時調集軍隊對抗其騷擾。這一軍事行動,也就稱之為“防秋”。“防秋”耗去了明朝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明代在長城沿線的防禦是70裏建一城、30裏修一堡。城堡之間,根據軍事需要修建障城。在長城內側,每隔5裏還要修築一座黃土夯築的烽火台。與“藏兵洞”結成“攻守同盟”的紅山堡,就是一處障城。它也是長城防禦體係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於防守任務加重,正德十六年(1521年),寧夏都指揮使史鏞對紅山堡進行了擴建,守軍也由初建時的102人增加到251人。
紅山大峽穀是個完全由黃土構成的峽穀,典型的雅丹地貌,穀深峽陡,群峰對峙,雖經風雨持續不斷的洗禮,卻仍能傲然矗立,形成壁立高聳、奇形怪狀、經年不倒的“土林”。
“土林”的土質十分堅硬,藏兵洞就藏匿於“土林”之間,建在紅山堡城邊大峽穀的兩側並與城堡相通。它與長城、城堡共同構成一個完整、科學、協調的防禦體係。
紅山大峽穀大致呈東西走向,與附近的明長城交錯而行,總長6000餘米,平均寬約20米,深50~100米,為洪水衝刷而成。在溝壑之內的斷崖上,共分布著12個洞口,南邊5個,北邊7個,從南側已發掘整理的洞口進入,便是聞名於世的藏兵洞。目前,已發掘整理的藏兵洞長960多米,總麵積3200多平方米。土洞分為兩層,蜿蜒曲折,洞道內左右分布有大小不等的21個土室,有的高約2米、寬1米;有的洞口則不到1米高,參觀者隻能躬腰入內。部分洞室內有通往大峽穀的小洞,通氣透光。洞內有的大土室兩旁還分布有小土室。洞內出土了大量的盾牌、刀、鐵蒺藜等冷兵器,還發現了罕見的德國產火炮。據推測,此洞為明代古長城軍事防禦體係的一部分,是寧夏發現的保存較完整的古長城立體軍事防禦遺址。從藏兵洞的發掘情況和內部結構看,紅山堡藏兵洞的使用在曆史上不僅僅為明代,可能還要上溯到更早的時期。藏兵洞對研究我國古代長城軍事防禦體係和古靈州的戰略地位具有很大的佐證價值;藏兵洞的深入發掘和研究對豐富地區曆史文化資源,推動寧夏以邊塞軍旅文化為主線的東線旅遊業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紅山堡藏兵洞是我國西部地區目前發現最早的地道戰遺址。紅山堡遺址為明長城屯兵的城堡,從南門進入,為半圓形甕城,有照碑作為屏障,從甕城東門進入堡內,為1平方公裏見方的城堡,還見得殘留轆軸、磨盤及大量破碎民用瓷器碎片。藏兵洞的出口就在城堡內東南角。由此推斷,藏兵洞為地上防禦與地下防禦相結合的立體式長城軍事防禦藏兵之地,在防禦中可以實現突然襲擊,以守為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