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鎮交通幹線由於長城走向的限製,分布範圍不甚廣闊。主要道路有5條。
溝通寧夏鎮城與長安城(今西安市)的驛運大道。此道自寧夏鎮城(今銀川市興慶區)起,抵慶陽府甜水堡止,約長360裏,沿途列置遞運所7處。
寧夏在城驛,設在寧夏城南關內東南側,大路伸出南關,過楊和堡、王洪堡,東渡黃河,經河中堡而抵靈州城(今靈武市舊城)。
高橋兒驛,設在靈州城定朔門(即北門)內大街東側。
大沙井驛,置於大沙井城中,位於今靈武市南20公裏處,驛遞大路由此轉向東南方30公裏至石溝驛遞。
石溝驛,設在石溝堡內,即今靈武市東南石溝驛村。
小鹽池驛,設在小鹽池城,即今鹽池縣西南部老鹽池村,其南下有惠安堡,即今鹽池縣惠安堡鎮駐地。
隰寧堡驛,設於嘉靖九年(1530年),位於今鹽池縣西南惠安堡鎮隰寧堡村。
萌城驛,位於萌城堡,即鹽池縣西南原萌城堡鄉駐地南3裏處。
過萌城驛驛道後,向南伸出寧夏鎮防區,穿過固原鎮長城而進入慶陽府環縣西北境的甜水堡(今甘肅環縣甜水堡鄉),繼而經山城、清平、曲子諸驛遞,抵達慶陽城弘化驛(今甘肅慶陽市區),再南赴陝西布政使司駐地長安。
通向延綏鎮的大道。此條道路完全沿著河東長城內側延伸,由寧夏鎮城向東南,東渡黃河至橫城堡,繼而曆經今靈武市境的紅山堡、清水營,鹽池縣境的毛卜喇堡、興武營、永清堡、安定堡、高平堡,抵達寧夏後衛城(今鹽池縣城)。再往東南延伸20裏進入延綏鎮鹽場堡境,接西來之大路。全程約320裏。
北去鎮遠關的道路。此道自鎮城往北,過習崗堡(今賀蘭縣城)、姚伏堡,抵平虜營城(今平羅縣城),繼續北延85裏過黑山營城,而達外邊長城鎮遠關。全程210餘裏。又自今平羅縣城向西伸出一線,經威鎮至鎮朔堡,轉而循賀蘭山東麓南去,曆洪廣堡、鎮北堡返回鎮城,形成環形交通線。
自鎮城趨向中衛的道路。此道起自寧夏鎮城伸向西南,先曆平羌堡(今平吉堡)、邵剛堡、唐壩堡(今大壩堡)而至廣武營城,繼而經棗園堡、石空寺堡,出勝金關,曆鎮虜(今鎮羅堡)、柔遠堡而達中衛城。自中衛南行在常樂渡過黃河,經常樂堡,斜向西南經過黃沙坡、深井堡,伸入固原長城上的水泉暗門(今甘肅省靖遠縣北水泉村)而趨靖虜衛城(今甘肅省靖遠縣城)。又自中衛城向西,出西長城暗門而趨蘭、莊、涼、甘諸地。其次,在黃河南岸的常樂堡向東伸出一支線道路,順河岸而下曆永康堡、宣和堡、寧安堡、威武堡,至鳴沙洲城。由此向東北穿過牛首山,曆金積堡、吳忠堡而達靈州城。
溝通寧夏後衛與三邊總督府的大道。從嘉靖二十年(1541年)始,三邊總督於每年防秋之時(6~9月),親自移駐寧夏後衛城(今鹽池縣城),就近調度防務,因而兩地間的交通暢通十分重要。這條道路由花馬池城向西南,過鐵柱泉、小鹽池而至惠安堡,跟自延綏西來的大道彙合,繼而經韋州城轉向南,進入固原長城上的下馬房關,然後經豫旺堡、八營、七營、黑城(今海原黑城鎮),到達三邊總督府駐地固原鎮城。
比較前述5條幹道,又以寧夏鎮城至長安城大道最為重要。首先,這是一條軍需運輸線。其次,還是商業運輸線,即負鹽運道。大鹽池、小鹽池所產食鹽,通常由商人持鹽引兌買,又車載畜馱沿此道販運到關中、隴西等地銷售。最後,官員往來、公文傳遞、駐兵換防,皆循此道行進。至於其餘主幹大道也都帶有濃厚的軍事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