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堡
寧夏長城的走向彎曲多變,所過地形複雜,故長城沿線屯兵城堡的分布亦各具特色,或坐落在荒漠之中,或處於高山之下,或俯瞰洪流,或雄踞交通要衝。
城堡由城池和堡寨組成。明代寧夏鎮的五路長城分布直接影響著寧夏鎮的軍事組織建製與城防的布局。就軍事組織而言,明代在寧夏設有衛所建製,寧夏鎮(今銀川市)為軍事重鎮,是著名的五衛城(寧夏衛、寧夏前衛、寧夏左屯衛、寧夏右屯衛、寧夏中屯衛)。
明代寧夏鎮城的前身是西夏政權的都城中興府,即今銀川市。蒙古軍隊攻滅西夏後,中興府城一度空廢。元中統二年(1261年)設西夏中興路行中書省及中興府路,治所均在中興府城。後中興府路改為寧夏府路,中興府城遂改稱寧夏府城。據史料記載,元末因戰亂不斷,人不安居,城池難以守備,即棄其府城西半,修築東城區,“城牆高三丈”。明洪武三年(1370年)設寧夏府治。正統年間(1436~1449年),因府城人口繁眾,修複原棄守西半部城池,時稱“新城”,並甃以磚石。修複擴建後,“城郭高三丈五尺,基闊二丈”。環城引水為池,池深二丈,闊十丈,水四時不竭,鎮城有六座門,東稱清和,西稱鎮遠,北稱德勝,南稱南薰,西南稱光化,西北稱振武。城牆東、西、南、北四角建有角樓。六座城門上均建有城樓,分別為清和樓、南薰樓、光化樓、鎮遠樓、德勝樓、振武樓。清和門、鎮遠門、光化門、振武門之外建有月城,城上建有城樓;南薰門、德勝門之外建有關城,時稱南關門、北關門。南關門稱昭陽,北關門稱平虜,關門之上均築有門樓。另外,還有85座懸樓、70座鋪樓。整個城郭門樓、角樓及懸樓、鋪樓之設,共計達171座,雄偉工絕,“以致炮銃俱列,閘板飛懸,火器、神臂之屬製備,極其工巧”。如此規模建設和設防,一顯九邊重鎮之威武。
鎮城內設藩封王府8座,即慶王府和真寧王府、弘農王府、豐林王府、鞏昌王府、壽陽王府、桐鄉王府、延川王府。其中,“慶王府蕭牆高一丈三尺,周圍三裏,有欞星門、端禮門、承運門三座”。王府內有承運殿、後殿、王宮、宗廟、書堂、迎薰閣、延賓館、逸樂園等建築。王府就位於今新華東街以北,解放東街以南,中山南街以西,朝陽街以東,設承奉司、長史司、儀衛司、紀善司、典膳司等機構。此外,城內還建有都察院、太監宅、帥府、總兵官宅、公議府、按察司及寧夏衛、寧夏前衛、寧夏左屯衛、寧夏右屯衛、寧夏中屯衛等30多處公署、官邸和衛所。
鎮城內還建有文廟、儒學、書院、射圃、演武亭等學文習武場所。有壇祠廟宇寺觀20多處。設雜造局、兵車廠、神機庫等。官營兵器製造作坊有熙春、毓秀、清和、永春等32處街坊市集。鎮城內外,建有麗景園、金波湖、南塘、小春園、靜得園、寓樂園、凝和園等53處景觀。
明萬曆二十年(1592年)兵變,水浸城圮。次年,巡撫周光鎬、楊時寧、黃嘉善、崔景榮相繼重修“,城樓漸複舊製,仍為巨鎮偉觀”。
寧夏鎮除直轄五衛外,轄地又分五路,即南路邵剛堡、北路平虜、中路靈州、西路中衛及東路後衛,各路參將分別駐守於邵剛堡、平虜城、靈州城、中衛城及花馬池城。這五處地方是當時寧夏北部的邊界要地。
邵剛堡,即今青銅峽市西北邵剛堡村。洪武中築堡,東門一。正德五年(1510年),總製楊一清奏設守備官,駐大壩堡,為寧夏南路。後來,寧夏南路守備移駐本堡。
平虜營城,即今平羅縣城。明永樂初築土城,名平虜城,置軍馬哨備。弘治六年(1493年)因居人繁庶,拓築新城,周3裏,高3.5丈,東西長,南北短。正德五年(1510年),總製楊一清奏設守備官,為寧夏北路。嘉靖三十年(1551年)七月,改分守北路守備為分守北路參將,仍駐平虜城,並建立平虜守禦千戶所。
靈州城,即今靈武市舊城。明代靈州城受黃河侵蝕的威脅,曾三次遷移。洪武十七年(1384年),靈州城被河水衝崩,唯遺西南一角,遂在故址北7裏許另築新城,開設守禦千戶所。永樂中,設守備衙門。宣德三年(1428年),城再次湮於黃河水,又在其東北5裏處建設新城,此為靈州城第二次遷移。景泰三年(1452年)增築州城。弘治十三年(1500年)增築南關。“城並南關,周圍七裏八分,高三丈,池深一丈,闊五丈,城門三道:南稱弘化,北稱定朔,西稱臨河,上皆有樓。”嘉靖九年(1530年),總製王瓊奏設分守寧夏中路參將,開府於靈州城,調原小鹽池參將史經駐此,兵備副使亦駐此城。萬曆五年(1577年),巡撫羅鳳翱又將州城用磚石包砌,“城牆高三丈一尺,基厚二丈五尺,頂厚一丈五尺,增置東門,稱澄清,西門改稱孕秀。四門上皆有樓,外有月城。角樓四座,環樓四座,門台四座,環城河深一丈,寬三丈”。明史稱靈州“北控河朔,南引慶涼”,屬“西陲巨屏”,是塞上著名軍事重鎮,戰略地位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