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萬裏長城的修築,有一個共同的突出特點,即因地製宜,就地取材。如:八達嶺長城,皆就地取用石料,城牆均用條石或大磚砌築;嘉峪關長城,除了城樓、墩台和垛口的邊角用磚包砌之外,其餘則全部用黃土築成;山海關至鴨綠江一段的長城,用土石壘成,上插柳條,素稱“柳條邊”。在沙漠地區修築長城,則是利用沙漠中生長的紅柳枝、蘆葦摻拌膠泥、砂石相間夯築,傾圮後的土壟還相當堅硬,至今用鍬鎬也很難挖動;在戈壁灘地修築長城,土坯中也夾有蘆葦,或者摻有蘆葉、蘆根等;鹽堿地帶修築的長城,在城牆中間每隔不遠的地方,就插有幾根木柱,然後用蘆葦、紅柳枝條加堿土夯築而成。明代修築長城,在總結前代經驗的基礎上,在地形選擇、材料使用、城牆構造以及工程技術等方麵,都有很大的進步。
分布在寧夏西北部的明代長城,多修築於賀蘭山沿山與靠近黃河的交通要衝。在寧夏南部山區,也是沿山傍溪,築牆立營,因地形而扼險據要。在天險可憑的黃河以東,橫城至花馬池(鹽池)一帶,地勢平坦,又是據敵的要衝,就修挖“深溝高壘”,駐以重兵進行防禦。“深溝高壘”就是在地勢平坦的地帶修築長城,除夯築牆之外,還在城牆外挑挖寬大的壕溝,或者挖設“品”字形的深坑,彼此相連。在長達380裏的東長城外側,就沿長城挖了4.4萬多個“品”字坑。這樣,即使敵兵臨城下,也無法接近牆身。城牆之上還設有敵台、牆台。在一般的往來通道上設暗門。於重要的交通隘口,修築高大的關門城樓。關門外側築有甕城,內側築有關牆。
也有關城與長城連為一體的。同心縣下馬關城修建於阻擋河套之敵南下的交通要道,關城的北牆就是邊牆,城門也就是長城的關門。在高山峻嶺間、人馬不能逾越的地段,一般是依仗自然天險,不再修築城牆,隻在有些地方做些許鏟削。山勢較為平漫或者人馬可以通行的溝穀,多是選擇可利用的山岡築城牆,並將城牆的外側山坡削成陡壁,城牆內側比較低緩;遇到重要山穀通道時,往往就地勢修成幾道矮牆。
寧夏長城的結構,以土築為主,隻有賀蘭山北端的個別地方,就地取用塊石砌築。紅果兒溝的一段石砌牆段,牆身用石塊石條砌成,內部填上沙礫石塊,非常堅實,但這種牆段一般都比較低矮。還有的地方用石塊砌牆基,牆身用黃土分層夯築。大武口鎮以西的賀蘭山韭菜溝,在溝岸東北石質山梁上的城段,由三部分組成,牆基底部將山岡鑿成石壁,內部塹山1~2米,外部鑿成陡壁10餘米。在鑿壁的山岡之上,用石料壘築50厘米至l米。石砌之上又用沙礫摻土夯築高1~2米。從內側緩平的山坡登上城牆,俯瞰外側山穀,令人頭暈目眩。
在長城上每隔1~2米處就有一個凸出牆外的台子,稱“牆台”或“敵台”。這在古代軍事建築上是很有講究的。因為,一旦敵人兵臨城下,發動攻城近戰,牆上射擊已無法控製,這時,守城兵一方麵可以從台上垛口居高臨下進行側翼射擊,控製來敵架梯攻城,另一方麵又可以指揮牆頂的兵力迎擊敵人。這是旁敲側擊,“兩台相應,左右相救”的兵法在軍事工程上的運用。這種台子突出牆麵10米,基寬也在10米左右,可分“牆台”和“敵台”兩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