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衛城,即今中衛市所在地。元代為應理州治,明洪武三年(1370年)廢州。建文元年(1399年)置寧夏中衛,屬陝西都司,遂為河西重地。宣德初,以守備駐此。正統八年(1443年),兵部尚書王驥奏請設立分守寧夏西路左參將,開府於此。衛城原周回4裏餘,正統二年(1437年)都指揮仇廉主持擴建為五裏八分。天順四年(1460年),參將朱榮再度擴建,“城牆增高為三丈五尺,護城河深一丈,開東、西二門,東稱振威門,西稱振遠門”。周回約有7裏。嘉靖二年(1523年),參將周尚文開南門,稱永安門。萬曆二年(1574年)以磚包城,成為寧夏西路最堅固的城池。屬“左聯寧夏,右通莊浪,邊陲之要路也”。
花馬池城有新、舊兩址。舊址在今內蒙古自治區鄂托克前旗北大池北側。據《嘉靖寧夏新誌》載,明正統八年(1443年)置花馬池營,調西安等衛官軍更替操守,為寧夏東路,設右參將分守其地。城在長城外,塞外花馬鹽池北,孤懸寡援。花馬鹽池,即今鄂托克前旗南境的北大池。花馬池舊城就在其北。到天順年間放棄舊城,在其南方另建花馬池營新城,即今寧夏鹽池縣城。弘治六年(1493年),巡撫都禦史韓文奏置花馬池守禦千戶所。正德二年(1507年),總製、右都禦史楊一清奏改千戶所為寧夏後衛,調西安、慶陽並寧夏招募士兵防守,屬陝西都司。
花馬池城周回7裏餘,高31.5丈,池深1.5丈,闊2丈。開東、北二門。正統八年(1443年)以後,分守東路參將衙一直駐此。嘉靖八年(1529年),三邊總製王瓊,由固原鎮來到花馬池,教練諸將“演擺牆拒戰之法”。嘉靖二十年(1541年)後,三邊總督在每年“防秋”之時移駐此城。萬曆八年(1580年)砌以磚石,史稱花馬池城,具有“靈夏肘腋,環慶噤喉”和“全陝要地“”關中要衝”的戰略地位。
固原衛(鎮)城是固原內邊上的重要城池,成化年間在原州地設固原衛(鎮)。明景泰元年(1450年)築固原內城,周回九裏三分,高、寬各三丈五尺。景泰三年(1452年),三邊總製秦紘又主持修築關城(外城),“高三丈六尺,底寬四丈,頂厚二丈三尺,周圍十三裏七分。開四道城門,東為安邊(保寧),南為鎮泰(鎮夷),西為威遠,北為靖朔”。弘治十五年(1502年)改開成縣為固原州。萬曆九年(1581年)外城以磚包砌,磚城牆基部共有7層石條,“石條各長五尺至六尺,寬二尺,厚六寸”。設角樓、捕房、護城河。城牆頂部加修鋸齒形護城垛3600多個。這座城池位於六盤山麓,地處交通咽喉要地,古稱其地為“據八郡之肩背,綰三鎮之要膂”。
明代寧夏鎮、固原鎮的衛所之下,又設有堡寨與烽堠。
堡寨由堡與寨兩部分組成。今寧夏境內眾多堡寨,多為明代修築,遺址也多有存留。堡寨是明代衛所與屯堡製度的產物。堡寨建築形式一般呈方形,重要堡寨城牆用磚包裹,四周掘有護城壕塹,門口築有甕城。堡寨也是平戰結合的產物,平時儲蓄糧食和飼草於堡中,戰時人員和牲畜全部集中堡內,合力固守。許多堡寨本無地名,即以最早駐守軍官姓名命名,另有堡名反映了對立的民族關係,也有堡寨多以所處地理山川位置命名。堡寨隸屬於衛所,由守備、操守領兵屯守。據不完全統計,明代寧夏鎮各衛所共轄堡寨90多個,固原鎮各衛所共轄堡寨40多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