牆台台頂與城牆頂部平行,沒有高出牆麵,有供軍士巡邏放哨的地方,也有遮風避雨的簡單房屋。“每墩蓋鋪房一座,以為守軍棲止。”所以又稱“墩鋪”,或稱“跨牆墩台”。
敵台與牆台所不同的是不僅突出於長城城牆之外,而且高於城牆之上。平地上的長城敵台,一般呈圓形,高出城牆頂部3~4米;山巔深穀上的敵台,一般亦呈圓形,高出城牆頂部6~8米,模樣近似現代的碉堡。戚繼光在《練兵實紀》中對敵台的形製、作用、造法及建製作了說明。高三四丈不等,周圍闊12丈,有十七八丈不等。凡衝處數十步或一百步一台,緩處或四五十步,或二百餘步不等為一台。兩台相應,左右相救,騎牆而上。寧夏境內的敵台,今多已傾圮不堪,僅可看到突出長城的牆麵。
寧夏境內的烽火台遺跡觸目皆是,基本是5裏一墩,遍布山川。修築墩台用的材料,是用黃土夯築或石塊砌成。大都修築在高山險絕之處,山地則修築在高地之上,也有修築在交通要道之側,或建在長城城牆上的。在寧夏北境與內蒙古交界地帶的落石灘,有處明代的烽火台遺跡,已北去邊牆50多裏。這座烽火墩修築在落石灘火車站西麵的高阜上,四壁砌石,中間砂石夯築。
為了加強長城沿線的守備力量,明代在長城內側還修築了不少關城與城堡,並派駐軍把守成為管轄調遣附近長城及烽火台戍卒和部署軍事行動的指揮所。關城也叫關口、隘口或關隘,是長城沿線的重要據點,通常設在交通要衝,並有幾道關牆,設置關門等,扼守著出入長城的咽喉要道。
沿著交通幹線修築墩台,這在同心縣境內的墩台遺跡最為明顯。下馬關是“固原舊邊”扼守交通要隘的一座關口。由下馬關北去韋州城基本是5裏設置一墩,由南而北直線連接,計有7座墩台,全部用黃土夯築而成。這些墩台四周均有塢牆,墩台坐落於塢牆之中,雖然損壞不一,但仍能看出建造形式相同。修築在下馬關以南30裏打拉池山頭上的墩台,周圍有三重院牆,外側挑有塹壕。
總體而言,在科學技術應用方麵,明代的長城體現了因地製宜的特點。如在修築東邊牆時,凡沙漠平漫之處,基本棄而不修。在萌城、鹽池諸處又“量度形勢,浚壕築牆”。在靈州、興武營等又“相度地形,斬崖挑塹”。在河堰處改築石牆,以便防止洪水衝刷。在修築固原內邊時,“或挑築壕牆,或鏟削山崖”。在修築北邊牆時,沿賀蘭山處也用石頭砌築而成。邊牆的附屬建築有墩台、塢城,使邊牆、墩台、塢城連為一體。邊牆上建有牆台、敵台等,不僅凸出城牆之外,而且還高於城牆之上,有方形、圓形之分,集瞭望、巡邏、儲蓄、居住、守護為一體,屬多功能戰備設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