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的寧夏鎮長城基本上分布在今寧夏回族自治區中部、北部,全線被劃作五路防守。
東路長城呈東南往西北方向,起於花馬池營城東界,至於毛卜喇堡西境。花馬池營,即今鹽池縣城,其東界相當於今寧夏陝西分界線。在這裏,長城有兩個起端,其一是成化十年(1474年)徐廷璋所築長城東端,其二是嘉靖十年(1531年)王瓊所築的深溝高壘東端。兩道長城在興武營合為一股。東路長城沿線有毛卜喇堡、高平堡、柳楊堡、安定堡、英雄堡、興武營。東路參將府設在花馬池營城。
中路長城東南自清水營城東境與東路接界起,北臨橫城堡附近黃河東岸。中路長城沿線有清水營、橫山堡、紅山堡、橫城堡。分守參將駐靈州城(今靈武市)。
北路長城東自橫城堡北境起,西達鎮北堡南界。北路長城在嘉靖前歸寧夏鎮城直轄,其後相繼設北路平虜守備,負責本地段防務,參將府設在平虜城,即今平羅縣城。這段長城延亙於陶樂、石嘴山、平羅、賀蘭、銀川等地,以及內蒙古鄂托克旗西北境。
南路長城南北走向,自平羌堡北境始,迄大壩堡南境。平羌堡即今銀川平吉堡,大壩堡即今青銅峽大壩村。南路長城以守備分守,未設立分守參將。守備初駐大壩堡,後遷駐邵剛堡。這段長城橫貫今銀川、永寧、青銅峽三市縣之地,自頭關口而南,長城連綿一線且較完整,分布於賀蘭山東坡或山麓。山溝內砌築數道障牆。
西路長城呈西南走向,起自廣武營北界,終止於中衛西南境喜鵲溝。喜鵲溝是中衛與固原鎮靖虜衛的界線,相當於今黃河南岸的中衛市與甘肅省靖遠縣的交界線。分守西路參將府設於中衛城。這段長城穿行在今青銅峽市、永寧縣、中衛市境。
寧夏鎮長城穿行在今寧夏多個縣市,以及內蒙古部分地區。今天,其當年的風姿和作用早已消失,唯有殘骸或隱顯於流沙之中,匍匐在賀蘭山坡,斜臥於黃河之濱,向人們無聲地訴說著曆史與自然的變遷。
長城在曆史上一直是兩種經濟和社會製度的分界線。
寧夏自古處於農耕與遊牧文化交會地帶,寧夏北部長城所經之地,臨近於寧夏北部邊界線,其三邊與內蒙古自治區毗連,與明朝邊界相似。長城的西北,寧夏邊界上有海拔3500米的高峻的賀蘭山為其天然屏障,黃河從西南向東北漫流,縱貫區內,從北口流出,形成一個廣闊的衝積平原。區內土地平展,流渠四處,農業經濟發達,曆史上早有“天下黃河富寧夏”之說。漢以前,銀川已是平川沃野,屯田數萬頃,糧食自給有餘。明時,寧夏鎮駐銀川,為經濟、政治之中心。長城外則是另一天地,著名的騰格裏、烏蘭布和和毛烏素三大沙漠(地)三麵環繞寧夏,河流稀少,流沙、沙丘、鹽堿湖泊較多,再向北草原廣布,寒冷幹燥,降水少溫差大,適於逐水草發展的遊牧經濟。
以上兩類地區對比,一為漫流沃土,一為平沙荒原,兩個地區、兩種生產方式,其先進與落後,必然出現代表農耕經濟和遊牧經濟兩種社會經濟形式的對比。推及到秦、漢、明三朝,居於兩個自然地理景觀區間的整個萬裏長城主要區帶內外,也莫不如此。然而,盡管有萬裏長城的界分,這兩種經濟、兩種社會製度卻相互依存、相互製約於一個統一體中。但由於根本利益的決定,彼此一直處於不斷對抗與交往的反複中,且呈現出錯綜複雜而又多變的局勢。在漫長的曆史過程中,長城始終影響著中國封建社會的發展。
長城是出於農耕經濟和封建政治的需要,除了表現在軍事方麵的直接作用外,其間接的作用就是以一個半圓式的長城體係,拱衛了曆史悠久而物產豐饒的寧夏引黃灌區。另外,在中國封建社會的統一、分裂又統一的過程中,在一朝一國的興衰更替中,和平畢竟多於戰亂,道道長城雖屬軍事上的重要防線,但對長城內外民族間的交往,經濟和文化的溝通,民俗的影響,直至統一民族的形成,功不可沒。事實上,如今長城內外的市鎮,多是由原邊塞隘口的互市、榷場和一些營堡奠基而成。寧夏吳忠市即其一例,原是吳忠堡,早有“天下大市”之美譽。
總之,長城以其完整而獨特的軍事工程防禦體係的形式,展示給古今。它不僅有其自身發展的曆史,也是特定社會階段演變的見證。長城是建築在農耕經濟和封建製的基礎上,受製於農耕經濟和遊牧經濟的相互對立和相互依存中。在中國兩千多年封建社會的曆史進程中,對經濟發展、政治穩定、社會進步和統一民族的形成,都起著重要的作用。最後,至明末清初,隨著封建社會進入崩潰期,資本主義因素萌動,長城也就完結其曆史使命。當然,長城作為中華民族的偉大象征將是永存的,隨著曆史的發展,不同時期還將賦予新的內容。這就是一部長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