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長城沿線雄壯的關樓津亭(1 / 2)

明代寧夏境內的長城上建有五大雄關,分別是西長城上的勝金關、赤木關,北長城上的鎮遠關、平虜關門以及東長城的長城關。勝金關、赤木關、鎮遠關與賀蘭山打磑口並稱寧夏“城防四隘”,戰略位置十分重要。

勝金關勝金關位於中寧與中衛的交界處,屬賀蘭山南端主要道口,西距中衛90裏,是西長城第一城段(西沙嘴至勝金關)的終點。賀蘭山至此突出一嘴,直抵黃河岸邊,形似傳說中的“老龍探水”,地勢十分險要,形成一座天然大關,墩台就建於山巔。當時,這裏被稱為“山河相通,一線之路以通往來,然一夫扼之,萬夫莫過”。因此關勝過金陵潼關,故名勝金關。據記載,弘治元年(1488年)、弘治六年(1493年)、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對勝金關進行了三次重新修葺。山頂設墩台,四周築較高城牆,外側削成絕壁。西山坡較緩,從山頂起沿山勢築關牆至山腳下,建有兵營、驛站、館舍,駐兵扼守。又因其地三麵受製,一麵臨河,天險可守,實屬絕地。清同治四年(1865年)因戰事所毀。而今,高大的墩台依然屹立山巔,四周有較高的圍牆,外側經人工削劈而成絕壁依然可見。

赤木關賀蘭山赤木關,又稱赤木隘口,俗稱賀蘭口,是西長城第二城段,勝金關至赤木關的終點關隘,位於賀蘭山中部,東北距銀川約90裏(今日的銀巴公路由三關穀地貫通),是阿拉善進入寧夏平原的咽喉要道,堪稱賀蘭山一大名關。據明代的《赤木關口記》記載,賀蘭山綿亙500餘裏,較大的關口有37處,可通步兵、騎兵的就有50多處,而“赤木口猶宜入”。嘉靖十九年(1540年),經右副都禦史楊守禮與總兵官任傑奏請並主持建關,明朝廷曾經撥專款白銀4萬兩作為修關經費,可見赤木關隘當時屬重點修築建設項目。

赤木關又稱三關口,所謂三關,就是從溝口自東向西設置頭道關、二道關、三道關。

頭道關的關牆與長城相連,山勢至此稍微開闊,“溪口可容百馬”,是利用原有的一條古城牆加寬築高而成。北牆順山梁向西北延伸,南牆迤向東南,中間為關門,關門兩側城牆拐彎處,各設一座跨牆墩台。這道關的修築十分艱難。當時,這裏是“山多砂礫而少壤土”,而修築關牆又必須用黃土。於是,總兵官就令軍士“遍剖諸崖穀,忽得壤土數處”。又因缺水,而令軍士製作100輛水車,去關東北20裏之遙的金塔泉運水。就這樣兩次才修築成。如今關門早已不複存在,僅留一處大缺口,為銀巴公路貫通之處。公路東北麵仍是高山斷壁,形勢險陡。

西去6裏之處為二道關,也為現銀巴公路貫通之處。公路西側,有一座20多米高的山頭,山頂上至今尚存一座墩台遺址。地麵上散布當年軍卒用過的器物殘片。墩台與西南的山峰之間,有較為平緩的一望之地,尚有約2裏長的一段城牆遺跡。因風雨剝蝕,僅有一道土壟痕跡而已。二道關至三道關之間,東西相距4裏,山穀至此越顯狹窄,高山峭壁,形勢險峻,屬人馬無法攀越的天然屏障。

三道關是兩山相夾一道。這裏山穀狹窄,危崖對峙,中間一路,易守難攻。過此關,即出賀蘭山,進入內蒙古阿拉善左旗境內。今雖已辟為大道,尚不失險峻之姿。《嘉靖寧夏新誌》中記載的“石質邊牆和深溝各一道”,今已蕩然無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