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遠關位於今平羅縣城北40公裏處,明代初年修建。關東為黃河,關西為賀蘭山盡頭,山水相交,最為要地,是寧夏鎮北部的重要屏障。連接鎮遠關的邊牆,於今平羅境內的歸德溝之南,偏北東行,經過今大武口、武當山壽福寺以西、韭菜溝等地,至鎮遠關(即紅果兒口)。明弘治年間,因為守邊的軍隊調整不敷,糧食供應困難,名存實亡,至明正德初年正式棄守。此外,還有自然環境惡劣,受蒙古高原的氣候影響,風天甚多,經常飛沙走石,使人100米內什麼也看不見,士兵苦不堪言。至新中國成立前,這裏還是一片荒涼沙灘。在蔣介石的操縱下,孫殿英與馬鴻逵為爭奪寧夏,曾在這裏發生過一場軍閥混戰。附近的麻黃溝,因盛產麻黃,土匪經常出沒,劫掠經營麻黃的過往客商。
打磑口位於今石嘴山市大武口區北側,為賀蘭山重要山口之一。溝口兩側溝壑縱橫,左右聯屬,可通步騎之處甚多。明嘉靖年間沿溝穀通道咽喉處築有三關。頭道關位於今平汝鐵路支線一號橋處,二道關位於二號橋處,三道關位於大武口溝與清水溝交彙處。這三關也指的是打磑口的三道關牆,到嘉靖年間已經頹圮。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打磑口改稱大武口。
平虜關門也稱長城北關門,位於今平羅縣城北5公裏處。為明代北長城沿線三大關門之一。據文獻記載,初建時“十分雄偉,其上皆為堂,下各增城三麵,為二堡,周回一百二十餘步,徙軍駐守”。
長城關也稱長城東關門牆,位於今鹽池縣城北側,距明代花馬池北城牆百餘米。明嘉靖九年(1530年),總製王瓊主持修築,底闊30米左右,高20餘米。關門正中書寫“長城關”三字。關門上建有關樓,高聳雄壯,上麵鐫有“深溝高壘”“朔方天塹”“北門鎖鑰”“防胡大塹”等字樣。城牆上設有墩鋪50座,隔3裏或5裏處,設置若幹敵台,分設戍守兵士20人,日夜守哨。擊、刺、射、蔽等兵器樣樣齊備,又沿長城設4道暗門。登樓憑欄遠眺,朔方形勢盡收眼底。關下設有市場,昔日漢族與蒙古族貨物交易繁榮。數十年前磚樓遺跡尚存,今已毀沒。
除長城雄關外,明代還在黃河東岸長城盡頭的橫城附近,修築了一座“中路寧河台”,以護橫城津口。寧河台的規模相當宏偉,台高5.5丈,周環4部,亭樓3楹,廂房4墁,前麵施迤橋數級。外列堞為城,城周回90餘丈,高2.4丈,緣以重門,設津吏及堠卒守衛。據記載:“登眺其上,而山岩隴阪,委蛇曲折,曆曆在目……誠朔方一壯觀矣!”當年,這裏曾經是貫通南北交通的重要渡口。由內蒙古經寧夏至靈武,東去定邊、榆林,南達固原、平涼,均須由此過河。客商往返,邊夷朝闕,官兵過往,絡繹不絕。明朱元璋的十六子朱栴,賦詩描寫當時渡口的繁榮景象和黃河兩岸的大好風光:“黃沙漠漠浩無垠,古渡年來客問津。”可惜的是,當年這座雄偉壯麗的關樓、津亭,今已不複存在。人們隻能憑借想象,領略它們的雄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