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規模恢弘的寧夏明代邊牆(2)(1 / 2)

舊北長城這道長城修築於明弘治以前。它始於賀蘭山紅果兒溝北側,向東行,穿過現在的包蘭鐵路,經原石嘴山區、寶馬東、下莊子,到達黃河西岸,長30裏。但於嘉靖年間,就隨打磑口的廢棄而被廢棄了。這道長城地處平原,遺跡已不多見。原石嘴山至紅果兒溝的一段保存尚好。紅果兒溝北側的山上,還有一座烽火台遺址。與墩台相銜迤西的一段石基土築城牆,正障內外相通的紅果兒溝穀之口,向山裏逶迤而去。連接墩台迤東,有1裏多長的一段長城,兩邊用石頭壘砌,中間填以碎石土沙。由於地震或者地殼運動,造成水平錯位與垂直錯位均在1米左右。紅果兒溝與長城相連的烽火台尚有殘跡。這裏還有一段長城遺址約l 裏,外側10米處還有一道隆起的土梁,與這段長城並行。

邊防北關門牆明代中葉,由於國內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日漸尖銳,朝政腐敗,民不聊生,農民起義此起彼伏,統治階級竭盡全力,鎮壓國內人民起義,無暇顧及軍隊訓練,從而造成軍心渙散,戰鬥力不斷衰弱,無力抵禦外敵擾掠。在這種情況下,明朝廷不得不廢棄鎮遠關、黑山營、打磑口等關口,作消極防守打算。鎮遠關雖稱有墩、有軍,但相距平虜城百裏之遠,孤危難守,有名無實而已。嘉靖十年(1531年),僉事齊之鸞向三邊總製尚書王瓊建議,在距平虜城(今平羅)10裏處新築邊防北關門牆。這道邊牆西起賀蘭山棗兒溝臨山墩,東行經今平羅縣城北至黃河西岸沙湖,修築了兩個多月完成。王瓊、齊之鸞率軍民在臨山處築牆一道,下設暗門,東端臨河處也置暗門。邊防北關門牆每隔裏許有高出牆麵的墩台,尚能看見牆外側的壕塹殘跡。但由於機磚廠燒磚取土,而今仍在不斷損壞。今明水湖農場,簡泉機磚廠,平羅惠威村、金星村有遺跡。

這道長城,在齊之鸞的《朔方天塹北關門記》中稱為35裏,而在楊守禮的奏表中則稱為“東西五十裏”。經有關學者實地考察,當以東西50裏為是。這道邊防北關門牆靠近平羅的一段,清代已成為文人懷古憑吊之地,因之被列為“寧夏八景”中的“邊牆夕照”。清人蔣延祿、郭鳴熙、張梯等都留下了有關“邊牆夕照”的詩篇。而今,行人驅自行車至大武口北4裏處,就可看到從賀蘭山半山腰到山根築有的兩座墩台。山根的墩台以東,即是這道關牆的遺跡,它在夕陽中越發顯得壯麗。

陶樂長堤《九邊考》記載:“(嘉靖)十五年……於外邊對岸外築長堤一道,順河直抵橫城大邊牆,以截套虜自東過河,以入寧夏之路。”這就是原陶樂縣境內的長城。它起於黃河東岸內蒙古巴音陶亥,與黃河西岸“舊北長城”的終點遙遙相對,南經都思兔河,進入原陶樂縣境,沿黃河東岸、省嵬山西麓南下到“橫城大邊”(即東長城)。它南北縱貫陶樂全境,因不屬正式長城,所以叫做“長堤”。由於建築工程比較簡單,加上緊靠河邊,多為河水泛損,所留遺跡已不多見。現在的高仁鎮尚有遺跡。紅崖子東邊的抓子山西坡有三座墩台遺址,當地人稱石墩子、蛋墩子、紅墩子。原陶樂縣以南,還有頭道墩、二道墩、三道墩和四道墩的遺址。

頭道墩與二道墩之間的長城,已被前幾年開挖的一條水渠所代替,古長城已變成“長城渠”。它與三道墩至月牙湖之間的一段長城遺跡日夜相互凝望,顯示著各自的不同時代特征。四道墩至橫城的一段長約40裏的長城,隻存橫城附近西距黃河200米處一段遺跡,城牆上高大的墩台依然完整,吸引過往行人觀瞻。

寧夏東長城進入鹽池境內,可見兩道長城遺跡,它就是明代的東長城東段。一道是成化十年(1474年)右僉都禦史徐廷璋、都督範瑾奏築的“河東牆”;一道是嘉靖十年(1531年)總製尚書王瓊奏築的“深溝高壘”的東段城牆。

河東牆起於今靈武市臨河鎮橫城堡北l裏的黃河岸,東南行,經過水洞溝、橫山四隊等地,出靈武市境,進入鹽池縣的高家邊壕、東莊子、興武營等地,入陝西省定邊縣周台子鄉。全長將近400裏。興武營以東的長城就是河東牆的東段,當地人稱它為“二道邊”。這是與南麵的“深溝高壘”相對而稱的。而今這道邊牆隻有每隔數裏一座的高大牆台,尚聳立在城垣之上。鹽池縣原柳楊堡鄉尚有一段遺跡,其餘城牆因於嘉靖年間被廢棄,迄今僅存殘痕。

成化十五年(1479年),自花馬池至黃河岸,對舊牆加高加厚,並稍有改築。弘治年間,先後於牆外添挖“品”字形坑4.4萬眼,以防騎兵逼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