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溝高壘嘉靖年間,雖然已有河東牆扼守北方瓦剌諸部的南擾,但因這道邊牆年久失修而嚴重傾圮,以致失去防禦作用。加之“城離軍營遠,賊至不即知”,加上河套小王子部“拆牆攻墩”,使當時鎮守寧夏的將領很不放心。因為此線一破,寧夏鎮就被隔河拒之塞外,切斷與內地的一切聯係,敵兵可乘勢攻下靈州,南掠平涼、固原,震動關中腹地。因此,嘉靖十年(1531年),總製尚書王瓊奏築新牆。將原來修築的“河東牆”興武營以西至橫城的一段加固,放棄了興武以東原來的二道邊”,向南移動10餘裏,重新修築一道長54裏的新邊牆,這也就是當年的“邊防東關門牆”,走向與“二道邊”相同,隻不過經過路線不同罷了。這道長城也從興武營開始,繼續向東南行進,經長城莊、安定堡等地,出鹽池縣境,進入陝西省定邊縣鹽場堡。為了與河東牆的“二道邊”區別,當地人又把它叫做“頭道邊”。這也是今天人們在鹽池縣境內看到兩道長城遺跡的原因。加固和新築的這道邊牆,塹的深度、廣度均有2丈,牆高3丈、闊1丈,因而叫做“深溝高壘”,又稱“橫城大邊”,全長360裏,是今天寧夏境內保存較為完整的一段古牆。在城牆上,大約每間隔150米,就有一座城台,排列整齊,一看便知為古長城遺址。橫城黃河東岸的殘牆遺跡,直伸向黃河,遠望十分壯觀。離黃河1裏之處的城牆,已被開挖為一條揚水渠道。長城經過之處,凡有大路小道的地方,都有一個缺口。長城已失去昔日的雄姿,顯得零落。不過,這段長城有的墩台、關樓遺跡依然存在。
此道長城沿線,凡內外可通道路,設有4處暗門,其形製狀如城堡門前的甕城,今傾圮後皆成缺口。
固原鎮管轄的固原內邊
明初,寧夏河東邊防築在橫城至花馬池一線,而花馬池至固原之間則毫無阻擋,隻要前線失守,敵方兵鋒就直指固原,擾掠甘肅東部,威脅關中。據史載,河東之敵於弘治三年(1490年)攻破開城,弘治十四年(1501年)入寇平涼、鳳翔、臨洮、鞏昌,弘治十八年(1505年)搶掠固原、隆德、靜寧、會寧等地,皆由花馬池一帶拆牆南下,途經下馬關到達固原。所以,當時加強下馬關一帶的軍事防禦,已是當務之急。修築下馬關固原內邊,以備一旦前方失守,即可退入二線防禦工程,阻擊入寇之敵,改變固原一帶被動挨打的局麵。
據明《嘉靖固原州誌》記載,自榆林神木堡黃河至甘肅蘭州黃河之間,其中經過寧夏的2000裏地帶,東西山勢聯絡,中間深溝懸崖,逶迤相接,約有十分之六七的地段,稍加鏟削,築牆立營,就能設險扼守,組成一道防禦線,阻擋北方敵人南擾之路。唯獨在東起固原衛與甘肅環縣交界的響石溝,西至甘肅靖虜衛(今靖遠)的花兒岔,這長600餘裏的地段,平漫可以通行,無以阻擋入據河套的蒙古貴族南下擾掠,需要大規模修築長城。因而,自明弘治十五年(1502年)至嘉靖十六年(1537年)曾大規模修築長城。
弘治十五年,總製尚書秦紘奏築固原以北的內牆,自徐冰水起至靖虜花兒岔,長600餘裏,與寧夏黃河以東的橫城大邊牆相對。弘治十八年(1505年),北敵大舉入寇並圍困靈州等處。年底,又由花馬池、清水營兩處拆牆而入,因而接任三邊總製的楊一清又接修邊牆40裏。隨後又相繼接修。嘉靖九年(1530年),尚書王瓊令鎮守都督劉文領軍8000人,於下馬房東響石溝挑壕並修築下馬房關。自此,基本免去河套之敵南擾之憂。
固原舊邊和徐冰水新邊,通稱為固原內邊,多按照“沿山傍溪,築牆立營”的總體布局修建,多為依山傍崖而成。因其位於河東牆內側,故稱為固原內邊。
西長城、北長城、陶樂長堤、東長城和固原內邊這五條骨幹邊牆,總長2500餘裏,加上星布的堡寨和林立的烽堠,對守衛寧夏各地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有明一代,麵對強悍的蒙古貴族的擾掠,朝廷上下主戰方占據上風,對蒙古貴族的長期交戰都是以主戰為基礎而進行的。但一味主戰,往往引起的是民族矛盾的激化。明嘉靖年間,與蒙古貴族勢力戰事頻仍,矛盾也就更為突出,直到“隆慶議和”與“俺答封貢”,才破解了蒙古貴族擾掠的百年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