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的寧夏鎮“犄角榆林,屏蔽固原”。而其南境固原,東接榆林,西連甘肅,延袤千有餘裏,為關陝屏蔽。寧夏、固原、延綏三鎮互為扶持,形成保衛關中的三大軍事重鎮。
寧夏鎮管轄的長城,按地段劃分為西長城、北長城、陶樂長堤(非正式長城)、東長城,固原鎮管轄的有長城固原舊邊、徐冰水新邊。
寧夏鎮管轄的長城
寧夏西長城西長城從今甘肅靖遠邊界蘆溝界進入寧夏中衛,逾黃河,東北行,上賀蘭山,長達400餘裏,屬於寧夏中衛和寧夏左屯衛管轄,這道長城是逐漸增築的。據《弘治寧夏新誌》記載,寧夏中衛在弘治年間(1488~1505年)管轄的長城長達210裏。這是弘治以前修築的,從中衛以北的鎮關墩起,至中衛以西的天關墩止。但到嘉靖年間就已傾圮,“不堪保障”。成化年間修築的從勝金關到廣武界一段,長達100餘裏,也於嘉靖年間“傾壞不堪”。嘉靖十年(1531年),明朝廷除修複這道長城以外,又在今青銅峽大壩堡至賀蘭山三關口修築長達80裏的邊防西關門牆。以上就是今天寧夏境內尚保留的西長城。嘉靖以後,明朝廷不僅對這些原有的邊牆逐年進行修繕,而且還有增築,一直增築到賀蘭山紅果兒溝。這道長城分為四大段。
第一段從南長灘至中衛下河沿。這段長城長100多裏,由甘肅省靖遠縣向東延伸,進入寧夏中衛西端的景莊長樂灘,沿黃河東行,至常樂的下河沿止,與西園黑林村的長城遙遙相望,但一在河之上,一在河之下,兩頭相差數裏不能銜接。當時修築這道長城的目的,是為了阻擋敵騎南下擾掠寧夏中衛西南的裴家川一帶。據《讀史方輿紀要》記載,“其地有腴田萬頃,軍民歲以寇患,不得田作”。此段長城修築於明隆慶五年(1571年),今中衛市境內尚能看到長城遺跡。下河沿一段因采煤而破壞嚴重。越過中衛下河沿采煤區,可看到向西南延伸、長約5裏的較為完整的一段長城,築在河邊山地上,隨流水而行。下河沿至大柳樹、北長灘至靖遠等地段也較為完整。北長灘一帶僅有一座烽火台遺址。南長灘至靖遠一段也有遺跡。
第二段從黑林至勝金關。成化年間,賀蘭山西側的蒙古貴族經常對衛寧平原進行騷擾。當時,黑林至勝金關一帶並無長城。中衛依賀蘭山,阻黃河,左連寧夏(今銀川),右接甘肅莊浪,是邊陲要地。然而,賀蘭山雖是天險,但通城池的隘口很多。自鎮關墩至勝金關90多裏,都是人馬可以出沒的地方。當時寧夏鎮的將領認為,如果修築觀音口鎮關墩至黃河180裏的邊牆,廣武、玉泉、大壩等地就能禦守無恙。於是,奏請修築由黑林西沙嘴至勝金關這道長城。這道長城由黃河北岸中衛(今西園黑林附近)的西沙嘴起,沿騰格裏沙漠東部邊緣及賀蘭山的南坡而行,經迎水、黑山嘴至中衛市鎮羅鎮的勝金關止,長約180裏,形成一個半圓弧,拱衛著中衛西北要地。勝金關是這段長城的重要關隘。今日乘車行駛在衛寧公路上,便可看到埋沒於沙漠之中的黑山嘴至勝金關廣段長城的遺址。正是由於黃沙埋沒,遺跡保留得較為完整。在這段長城之間,尚可看到河溝北墩和鎮北墩矗立其間。自黑山嘴以西的長城段雖損壞嚴重,但是仍可依稀辨別它的遺跡。黑山嘴為賀蘭山南側突出的一座小山。黑山嘴的小型山峰上,尚有一座黑山嘴墩,保留較為完整。黑山嘴墩的建造風格較為獨特,屋頂為穹廬圓形,四麵有箭窗和瞭望口。可惜黑山嘴梁上的長城已傾毀無存。勝金關為長城沿線一處天然關卡。黑山嘴與勝金關之間,沿長城內側設有兩處較大的墩台,俗稱鎮北墩與河溝北墩,遺跡尚存。
中衛城關附近的牆段,現已被利用為園林的圍牆。看守園林的小房就建築在城牆上,長城南側已被曆年挖渠、取土所毀。中衛以西的長城,許多地段已無跡可尋,隻是原西園鄉迎水一帶還殘存有100多米的一段。過迎水即為黑林,尚有南北長約10裏的一段殘跡。黑林四隊的長城內側15米處,幸存一座黑林墩。
第三段從勝金關至赤木關。這段長城是從勝金關開始,沿賀蘭山,由南而北,經過中寧、青銅峽、永寧等縣市,止於銀川市西90裏地的賀蘭山赤木關(今三關口),全長250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