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撲朔迷離的隋長城(1 / 1)

581年,隋朝的建立,結束了漢末以來數百年間的軍閥混戰和南北分立的局麵,使中國再度統一。然而,當時仍存在著遊牧於西北方的突厥與契丹貴族部落的威脅。

突厥是遊牧於金山(今阿爾泰山)一代的古代部族,6世紀中期,突厥在今鄂爾渾流域建立了政權,與中原北朝統治者保持通婚,人民之間相互往來,促進了雙方的經濟文化交流與社會發展。隋朝代替了北朝政權後,突厥就借口南下,擾掠隋境,今寧夏地區直接處於突厥攻掠的要衝,其中南部原州、北部靈州為其擾掠的主要目標。隋文帝新立,麵對強悍的突厥十分憂慮,采取的首要措施就是在開國當年修築長城,屯兵北境。自隋文帝開皇元年(581年)到隋煬帝大業四年(608年),在全國範圍內共築過4次長城,先後延續27年,其中有3次動用了民丁計一百四五十萬。據史料記載,在寧夏境內,隋朝曾經修築過一道新長城。《隋書·崔仲方傳》記載,隋文帝開皇五年(585年),“使司農少卿崔仲方,發丁三萬於朔方、靈武築長城,東距河,西至綏州,綿延七百裏,以遏胡寇”。多少年來,不斷有人考證,認為這段長城西起今靈武附近的黃河東岸,東經寧夏鹽池、陝西橫山至綏德。但是,這道長城具體走向缺載,寧夏境內遺跡不明。留下這樣的曆史迷霧,就引發了紛紜眾說,有關人士認為史料記載中的“東”“西”兩字一定是對調錯了,應該就是所謂的“西距河,東至綏州”。還有人認為後來的明長城是構築在隋長城之上的。也有人認為隋長城已被浩瀚的沙海吞噬。

隋朝是否在寧夏境內修築過長城軍事工程,有待專家學者進一步考證,得出科學的結論。然而,隋朝在北方大地修築的長城確實對突厥貴族的擾掠起到了關鍵作用。因隋軍的嚴密防範和軍事抗擊,突厥部落東西分離,東突厥逐漸走上了內附隋朝之路。當然,隋朝修築長城也給勞動人民帶來了災難。僅隋煬帝大業三年(607年)七月,就一次性發丁男百萬人修築長城,僅一旬而就。這次修築長城,死者過半,道殣相望,反映了隋朝勞役的沉重負擔。苦不堪言的勞役和楊廣的暴政統治,使隋朝與秦朝同樣早早地結束了短命的曆史,完全解決突厥的曆史性任務自然落在了取而代之的唐朝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