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境內的戰國秦長城,後來被漢所利用,史載秦有增築,“漢承秦製”。
在秦兼並六國期間,匈奴開始南下,進入黃河以南地區。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以武力最後統一了六國,建立了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秦始皇三十二年(前215年),秦始皇命令將軍蒙恬統帥30萬大軍出擊匈奴。秦軍主力由鹹陽出發,沿黃河北進,迫使匈奴渡黃河而北遁,秦帝國大軍一鼓作氣“卻匈奴七百裏”。秦國收複黃河河套以南地區後,將黃河作為一道防禦天險,並沿黃河修築長城,徙軍卒屯駐,加強對匈奴的防務。蒙恬還因地製宜,開始將戰國秦長城向東擴張,並連接整修戰國燕、趙長城,使三國長城連貫為一,形成了西起臨洮(今甘肅岷縣),北傍陰山,東至遼東,延袤萬餘裏的軍事防禦工程,這就是著名的“萬裏長城”。
黃河以南盡入秦帝國的版圖後,隨著秦帝國勢力範圍的不斷擴張,寧夏境內的長城遠離前線,失去了直接防禦匈奴的前沿陣地作用。但長城屬整體工程,寧夏段長城雖偏離邊防線,但還處於防禦匈奴第二道防線的戰略地位。為此,秦兵在原有的基礎上繼續對固原境內的長城進行修繕,便於繼續利用。有此防務,以後數年間,匈奴不敢南下秦北地郡管轄的六盤山地區襲擾牧馬。
秦始皇當政時修築長城,給勞動人民帶來了災難,長城又成了秦朝暴政的曆史見證。寧夏民間也流傳著類似“孟薑女”的故事。彭陽縣的孟塬鄉據說就是“孟薑女”的故鄉。孟薑女哭倒長城的故事,也向人們深刻地揭露了這樣一個殘酷的事實:在那個勞動工具極其簡陋、生產力水平極為低下、人口基數又相對較少的年代,修築萬裏長城實在是太難了,工程浩大、勞役繁重、生活條件艱辛是明擺著的事,修築長城給人民帶來的災難是深重的。一個貧弱女子能夠哭倒一座長城,那顯然是不可信的,不過其中隱約表達的卻是勞動人民積鬱心底的怨憤。孟薑女的大貞大烈展現了中華巾幗的古典風姿,她是中國古代文化中最優秀也是最典型的代表。
秦王朝的暴政決定了秦帝國的短命。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秦二世胡亥聽信讒言,欲誅殺蒙恬,蒙恬被逼自殺,導致國內大亂。守衛在秦國北部邊塞的士卒紛紛逃散,可謂“徙謫戍邊者皆複去”,秦國北疆防務一片空虛。此時,匈奴正處於強盛時期。秦二世元年(前209年),冒頓單於開始加強內部組織,建立軍政製度,東滅東胡,西逐月支,北服丁零,南服樓蘭、白羊二王,實際上統治了漠北廣大地區,並乘秦朝防務空虛,一舉進占了秦的河南地(今河套一帶),甚至勢力及至先秦時修築的舊長城一帶,再次對秦朝政權構成了嚴重威脅。
秦朝滅亡,楚漢相爭,都無暇北顧對匈奴的防禦。此時,匈奴的力量迅速壯大,勢力直抵朝那(今固原東南)、膚施(今陝西榆林南)等地,擁有作戰兵力達30萬人。西漢初立,國力薄弱,百業待興,仍然對匈奴基本采取防禦政策,還伴以當時人們認為恥辱的和親之策對付匈奴。這時的秦長城又上升到防禦匈奴的頭道防線。到漢文帝時,仍以防禦為主,但兼有軍事反擊。漢文帝三年(前177年)五月,匈奴右賢王擾掠河套以南地區和北地。六月,漢文帝派丞相灌嬰發車騎8.5萬餘人反擊,將匈奴逐出塞外。漢文帝十四年(前166年)冬,匈奴單於率騎兵14萬人,突破長城防線,大舉南下攻入北地朝那、蕭關(今固原東南),北地太守孫卬為抗擊匈奴而獻身,人口、畜產大批被掠。匈奴還乘勢東進,襲擊並焚燒回中宮,前哨騎兵進到東距長安僅300裏的甘泉宮。漢文帝急忙調動騎兵10萬人屯駐長安周圍以備匈奴進一步進犯。又以魏遫為北地將軍,增強北地郡的防守。另派張相如為大將軍,大舉反擊,雙方20餘萬兵力激戰月餘,匈奴才漸漸不支,逃出塞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