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章 偏癱的運動程序(二)(1 / 3)

三、利用原始生理反射進行自我康複訓練

腦血管性偏癱是由於高級神經受損,對低級中樞的抑製解除,在早期發育過程中存在的原始反射重新出現。此時可利用生理反射來激發癱肢隨意運動,這種方法亦稱本體促進法。該運動法的特點是:

1.手不能伸展運動訓練

癱側上肢被動上舉過頭頂時,同側手指可出現伸展運動。反複練習有助於糾正患側手屈曲痙攣。

2.上肢不能伸展運動訓練

頭向一側旋轉時,有利於同側上肢的伸展,故患者應有計劃的做些向患肢側轉頭的訓練。與此同時可出現對側上肢的屈曲動作。

3.癱側下肢外展或內收動作的訓練

患者取仰臥位,囑患者做健側髖關節、外展或內收動作,同時給予外抵抗。此時可誘發癱側下肢的相同運動。

4.手指屈曲困難的訓練

健側用力握拳時,可誘發患側手指的屈曲運動,從而達到促進患手屈曲動作的鍛煉。

5.手伸屈困難的訓練

健側手用力握拳與對側上肢的被動上舉交替動作可誘發癱側手的伸屈動作,促使手伸屈動作的完成。

通過以上自身訓練可達到促進癱肢運動功能早期恢複,減少後遺症。

四、心理因素與康複療效

腦血管性偏癱即中醫所說的腦中風或半身不遂。從古至今,人們一聽到半身不遂就有一種可怕的心理,尤其是患者,當由一個能動能幹的昨天,突然變成一個既不能動又不能站的癱瘓人時,從心理上很難承受突如其來的精神打擊。故產生一係列的想入非非的異常心理及行為,如因懼怕死亡或殘疾而不能回歸社會參加正常工作及社會活動而感到苦惱,部分病人出現低沉、抑鬱或激動,性格變化等。並可出現拒治或對偏癱的康複喪失信心,在運動訓練中缺乏運動的自覺性和配合治療的主動性。在這種情況下,醫生和家庭對患者要啟發誘導,對突然偏癱造成的心理苦惱,情緒低落、精神抑鬱者,對生活失去信心,一切活動都依賴家人的心理或對運動鍛煉反感,稍一疼痛就大罵、大哭、大叫者,臨床醫生或康複醫生及家庭應給患者做深入細致的思想工作,使病人理解主動自主運動鍛煉對促進癱肢運動功能恢複的重要性。解除精神負擔,保持精神快樂是腦神經功能和癱肢運動功能恢複的關鍵。如患者有點進步和主動配合治療的表現也要給予鼓勵和表揚。並使患者盡快建立起主動配合,一定能使癱肢完全恢複正常和重返社會工作和家庭生活的信念和決心,充分調動患者主動運動鍛煉的積極性,以促使大腦神經處於良好的興奮狀態,使運動神經元的抑製解除,使神經肌肉調節功能和肌力發揮達到最佳水平。否則會給治療效果帶來不利。

在家庭康複中,家人和親屬首先要盡快掌握康複知識及康複技能,尤其頭三次的按摩及運動療法應給患者癱肢帶來一個舒服、輕鬆及疼痛明顯減輕的感覺,且嚴禁手法的粗暴和笨拙。以取得病人的信任和配合。尤其對伴有關節粘連疼痛的偏癱病人更需要在說服病人的基礎上緩慢而輕柔的活動痛肢關節,隨著疼痛的減輕,逐漸使關節的活動範圍加大,循序漸進,其疼痛以患者可忍受為限。否則會給病人帶來不愉快或害怕受傷的心理。後者可使神經肌肉的興奮過程受到抑製,影響癱肢功能活動。在病人處於良好的情緒時,給予各種手法的按摩及被動和助力活動,會激發大腦皮層覺醒水平,從而達到解除神經肌肉抑製狀態,使神經調節和肌力活動均能達到最佳狀態。

五、偏癱運動康複

腦血管性偏癱的嚴重程度,不是完全決定患者能否回歸社會,重新參加工作或生活自理的條件,而早期的正確綜合治療與早期家庭運動康複,則是決定重症偏癱患者完全恢複或基本治愈的關鍵環節。

(一)偏癱臥位姿勢

保持良好的癱肢功能位置是

防治患肢拘緊攣縮及肌萎縮的重要康複手段。患者病後,經一段時間,即有軟癱逐漸進入硬癱期。上肢發生肩、肘、腕、指關節的屈曲攣縮,下肢發生髖、膝、踝關節的過伸及屈曲困難。故應采取早期拮抗臥位姿勢,以避免或減輕肌張力的增高。

1.健側臥位姿勢

健側臥位姿勢是偏癱病人最佳臥床體位,其正確的姿勢是癱側肩關節前伸,肘、腕、指關節保持伸直位,可在胸前放置枕頭或衣物,墊起患側上肢,保持良好體位。患側下肢髖、膝關節應自然屈曲,骨盆取內旋位。

2.患側臥位姿勢

患側上肢應保持伸展位,下肢應保持半屈曲位置,患側在後,健側在前,為患側臥位的良好體位。

3.仰臥位姿勢

患側肩關節外旋,上肢各關節伸展,下肢髖關節內收,內旋,膝關節屈曲,足掌平踏床鋪,為患者仰臥位時的最好體位。

(二)偏癱翻身運動

1.被動翻身運動

家庭對完全偏癱者要在1~2小時內翻身1次,以防褥瘡發生,促進軀幹肌肌力的恢複。重症偏癱者的正確被動翻身姿勢。

2.助力翻身運動

偏癱患者常有翻身的意願與翻身運動表現,但完全靠自身的力量不能完成翻身動作,需要家人給予助力,協助病人完成翻身動作。助力翻身要以患者自身用力為主,家人少許用力輔助。

3.自主翻身運動

患者完全靠自己的力量進行翻身,翻身前患者健下肢插到癱下肢下麵,將癱側上肢放到腹部,在轉顱及肩的同時,健足用力蹬床鋪,癱側肢體隨之翻向側上方,呈健側臥位姿勢。

當患者自主向癱側翻身時,健下肢伸向外側並立膝,健足蹬著床鋪。患者在抬頭、頸前屈、叉開腿的同時轉上半身。

(三)床上坐位訓練

1.床上被動坐位訓練

患者毫無自主坐起的能力,完全靠家人外力被動坐起。被動坐起後,患者背後放棉被、枕頭、衣物或家人在患者背後用雙手扶住病人肩部等,以使上身保持正直舒適位置。下肢伸直,兩手相握,伸肘放於身前桌子上,保持被動坐位平衡。

2.床上助力坐起訓練

患者取健側臥位姿勢,健側肘及前臂尺側支撐上半身,並在抬頭抬身的同時,肘及前臂隨抬身動作向下移動,以便使上半身抬的更高。在以上過程中由於偏癱重、身子沉,健側肘及前臂力弱,往往在肘及前臂往下移動或轉換為手掌支撐時就筋疲力盡而不能坐起,此時家人用手扶助患者健側肩部或肘部,並給予適當助力,即可坐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