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章 偏癱的運動程序(一)(1 / 3)

運動方法與康複技巧掌握的好與差,是直接關係到偏癱病人的治療效果及恢複進程的快慢,直接關係到病人半年後有無偏癱後遺症,能否回歸社會參加社會正常工作和家庭正常活動的大事。因此,凡腦血管性偏癱患者,家庭應盡快在保障病人頭顱相對不動的情況下給予早期運動康複治療。運動康複治療愈早,癱肢運動功能恢複愈快,康複技巧掌握的愈熟練,治療效果愈理想。因此,重症偏癱的完全恢複、痊愈,離不開家庭對患者的運動康複治療。

中樞神經受損後,存在著兩種恢複過程即一是自然恢複過程;二是通過藥物或其他治療達到良好的修複性恢複過程。就腦血管性偏癱而言,修複性恢複過程一般在患病半年內療效滿意,尤其在患病後3個月內更為理想。因此,臨床應特別注重偏癱患者病後3個月以內的運動康複治療。從患腦血管性偏癱第一天開始,到患病半年之內,不僅需要臨床醫生作出周密的階段性運動康複訓練計劃,而且需要家庭陪床人付出極其艱苦的勞動,學一些偏癱家庭康複知識與康複技巧,在康複醫生的指導下盡快掌握好癱肢運動方法,做好偏癱者的臥、坐、站、走訓練及異常姿勢的糾正等。

不正確的運動訓練方法或放任不管的自然癱肢行走方式,最易造成錯誤的行走模式及偏癱行走步態,給以後的恢複進程和康複效果帶來不利。為此早期腦血管性偏癱患者的正確家庭康複非常重要。尤其偏癱早期的被動、助力運動和自主運動更為重要,它能有效地刺激未受損的神經軸突,並促進其興奮和新生軸突的生長,加速受累神經功能的恢複,達到加速癱肢功能恢複進程,減少偏癱後遺症的目的。

在腦血管性偏癱後遺症期,經運動康複治療也能取得較好療效。有人報告,運用運動療法治療42例腦血管性偏癱,病程大多數在患病6個月至2年內。運動治療組與20例無運動療法對照組對比觀察,經對肌力,行走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的測定和綜合評估,其結果運動療法組患者的總有效率為100%,優良率為76.2%。而對照組的總有效率為60%,優良率為15%。兩組對比有顯著差異。

一、偏癱家庭運動與異常姿勢糾正

1.床上被動運動訓練

患者床上被動運動適用於中醫的“中髒腑”期或西醫的完全偏癱期的康複治療。此期需要安排1~2周的時間進行以下內容的康複治療。

家庭應特別注意患者臥位姿勢和癱肢正確姿勢的擺放,其標準是以不影響患肢血液循環,有助於預防和拮抗肌張力增高及癱肢關節肌肉的攣縮為最佳姿勢。並以按摩被動運動癱肢各關節為主要康複內容,定時給予患者被動翻身、拍背,嚴防褥瘡及呼吸道感染。腦出血性偏癱者2周內嚴禁頭顱亂動。

2.床上助力運動訓練

床上助力運動訓練,是指患者已進入意識清晰期即中醫的“中經絡”期。此期家人除繼續做好按摩外,應重點做好患肢床上的助力移動,協助和指導病人做好床上的助力翻身練習與助力坐起練習。此期約需7天左右時間,反複訓練後可進入床上自主運動。

3.床上自主運動訓練

患者能獨立坐穩後,應逐漸延長坐位時間,增加坐起次數。在醫師指導下及家人的監護下進行軀體前後、左右擺動練習及患肢的伸屈動作練習。並在坐穩的基礎上要求患者抬頭、挺胸、端正坐直。患肢肌力達3級後,家人應把指揮病人做上肢的抬臂及下肢的抬腿和伸屈訓練做為重點反複練習。此時的床上主動練習約需要10天左右時間。

4.站立訓練

起初主要是進行床下助力站立訓練,在家人扶助下站立,站立時間不宜過長。亦可用健手扶床頭練習站立,可反複數次。助力站立期間患肢因肌力低下膝部易成前弓型,此時醫生或家人可用手向後推其膝部或家人用膝關節頂住病人患膝,以防前弓。並囑病人用力下蹬,使其全腳掌落地。當訓練至患者下肢能擺脫助力站立後即可進入自主站立訓練。自主站立初期家人要注重在旁邊保護,逐漸延長站立時間,增加站立次數,並糾正異常站立姿勢,保持常人正直位站立。此期站立訓練約需1周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