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章 偏癱的運動程序(一)(2 / 3)

5.助力行走與自主行走訓練

患者自主站立姿勢接近常人後,即進入扶助行走階段。助力行走初期,應有家中二人扶左右臂行走,然後逐漸過渡到由單人扶助行走。在助力行走期間患者易出現以下5種異常姿勢:

(1)助力行走時患膝易出現前弓形異常,此時家人應將前弓的膝部向後推,使患腿呈直立位,並囑患者用力下蹬,防止前弓膝的發生。

(2)患足易出現足內翻,此時,家人應在患足邁出後給予糾正,並囑病人將病足放平後再邁出健足。

(3)患足易出現蹭地,此時一是囑病人用力抬腿。二是家人在患足起步邁出的同時,可扶其健側上臂使之略向健側傾斜。

(4)健足易出現跟步行走,即健足邁出的距離剛剛與患足平齊或略超過患足。此時家人應及時給予糾正,使兩足邁出的距離基本接近常人。

(5)在助力行走時,患者易出現低頭看地或頭歪向患側,家人應隨時給予指導和糾正。助力行走約需要2周的訓練時間,在異常姿勢基本得到糾正後方可擺脫助力行走,進入自主步行運動階段。自主步行初期要由家人保護以防跌倒。並及時糾正異常姿勢及行走步態。待行走姿勢及步態基本穩妥後,方可離開保護人。

二、偏癱的運動安排程序

偏癱肌力鍛煉分軀幹肌與癱肢肌鍛煉。前者主要鍛煉背肌、腰肌、腹肌、以增強翻身及坐起的能力。後者主要是鍛煉患肢肌力,以增強癱肢各方位的活動能力。

(一)癱側上肢的家庭運動康複

患者在家庭運動康複中,應根據不同偏癱程度,不同病程階段,定出階段性運動訓練計劃及從完全偏癱到癱肢運動功能全部恢複的運動程序計劃。還應充分利用人體生理自然標誌線,進行有目標的運動訓練,這有助於指導和調整階段性治療方案,有助於評估癱肢康複進程及預測患者預後。

1.上肢完全偏癱運動訓練程序

上肢完全偏癱時,在每次頭針治療和針灸治療後,醫生和家人應囑病人做上肢主動運動訓練。如病人上肢毫無動作,此時可用毫針輕刺手背或前臂(以不滲血為宜)或用尖物劃其手掌心,用疼癢刺激促其癱肢收縮,以達到促進運動的目的。如仍無任何癱肢收縮運動,醫生可在健側上肢第二掌骨的頭、頸、上肢區給予全息胚針刺,並行強刺激,此時可即刻出現對側癱上肢的肌肉收縮、手指活動及上肢向內移動。重複上述訓練3~4天後,達到使患側上肢能自如地向內移動時,再繼之訓練上肢由內向外移動,上肢向外運動熟練後,可囑病人連續做患側上肢的左右運動訓練。此時多用於上肢肌力0~2級階段的運動訓練。

2.上肢不完全偏癱運動訓練程序

不完全偏癱可由完全偏癱恢複而來,亦可一患病就表現為不完全偏癱。該病程階段的運動訓練主要是運用人體自然標誌線進行有階段、有目標地進行運動訓練。如病人取坐位、正直姿勢時,患者將上肢放於患腿外側,然後令病人用力將患肢提(抬)至大腿內側,如此反複練習並配合每天的頭針、患肢針灸、全息胚針刺法及按摩治療,在短時間內令病人患肢上抬至肚臍水平,然後隨著治療時間及病程時間的推移應順序抬至劍突、乳房、下頜、鼻尖、眼眉、前額發際、摸頭頂、摸後枕部、摸對側耳,共經過10個運動訓練階段。每上抬達到一個人體自然標誌線水平,需2~3天完成,患肢肌力從2級到患手摸到對側耳要爭取在30~40天內完成,否則會影響下一步的療效,給以後患肢的完全恢複帶來困難。經綜合性治療(含家庭康複治療),凡能達到患側手能摸到對側耳者,一般手的功能均能恢複正常。在上述癱肢運動訓練中可穿插上肢的前後甩臂、前伸、外展等運動訓練。以上階段的運動訓練多用於肌力3~4級時的運動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