陣發性夜間呼吸困難(2)
端坐呼吸(仰臥呼吸困難)(4)
心髒病與家庭康複禁忌
對安靜時脈率每分大於110次;舒張壓超過15kPa(110mmHg)者或活動後有心絞痛,嚴重心律不齊者,心肌炎,呼吸困難等不能進行康複訓練。
(5)在訓練中出現下列情況,應停止訓練,預以觀察。①脈率增至訓練前的130%以上或脈率每分鍾大於120次;②期前收縮每分鍾大於10次;③出現心悸呼吸困難。
(6)訓練中止的原則。①休息5~10分鍾,上述症狀不緩解;②運動中脈率每分鍾大於140次;③運動中收縮壓升高大於5.33kPa(40mmHg), 舒張壓大於2.67kPa(20mmHg)。
(7)關節及軟組織損傷多發生於手法矯正時,運動療法中過度的矯正訓練可導致關節及軟組織損傷。如足內翻時強迫患者步行訓練可造成踝關節的扭傷。故在偏癱患者康複訓練時,應根據關節活動度,肌肉緊張度進行訓練,切忌急躁和用力過猛。
(8)避免跌倒與骨折,腦血管性偏癱者最易在已能站立並勉強能走時,往往在家人注意不到時出現跌倒發生骨折。本來經過治療及家庭康複看到了回歸社會生活的希望,一旦跌倒發生骨折,再使肢體功能恢複其難度是很大的。為防止跌倒及骨折可采取以下措施:
家中室內、院內減少台階、溝、門檻、磚塊、板凳等障礙物。在學習走路期間,尤其在走路不穩時,家人要一直在患者身邊進行保護性行走。禁止在無輔助人員的情況下練習。
保持地麵幹燥,忌院內亂潑水,以防患者滑倒。禁止亂仍果皮、瓜皮,雪天雨天更應注意,以免滑倒造成骨折。
八、偏癱康複理論
我國近年來在康複醫學方麵取得了令人滿意的進展。實驗和臨床證明,通過康複治療能使殘有的神經係統功能重新構成。近年學者們對神經生理解剖基礎的研究提出了以下理論根據:
(一)同側中樞神經支配學說
有關學者認為,腦血管性偏癱患者在某些病例中可能存在著同側半球的支配。外國學者也曾認為,一側上肢的前臂和手指的運動是受對側大腦半球支配的,但上肢近端的活動可受同側大腦半球的支配。動物實驗也證實,單側大腦半球損害後,依靠餘下的另一側大腦半球仍可保持智能、全身感覺和運動的控製。有少數病例還能保存兩年的運動功能。筆者也曾在臨床中遇到3例CT或核磁共振顯示一側腔隙性低密度梗塞灶,而臨床表現為梗塞灶同側肢體的輕度偏癱者,這一事實也證明部分病人確實存在著同側中樞神經支配問題。
(二)大腦兩半球相互關連支配學說
兩側大腦半球存在著一定聯係。大腦半球運動區的某一部位肢體的運動都由特定的代表區域司理。兩側大腦半球運動區的同位區是指支配相同部位運動的代表區域之間(手指、足趾的代表區除外)都存在著相互聯係。即使一些非同位區之間,也存在著一些聯係。此外,一側運動區的神經纖維會投射至對側運動區或投射至對側感覺區。因此,由於兩半球神經的相互投射與聯係,顯然有助於一側半球損害後運動功能的重建和支配。這可能是腦血管性偏癱者不針患側而針健側肢體同樣能取得較好療效的理論依據。同時,也是其它療法治療重在健側而使癱肢恢複的理論基礎。
(三)體感反饋
精細動作及要求比較高的運動,都需要體感反饋的參與才能使動作技巧做得更加精細和完善。在周圍神經切斷或損傷後,雖有神經再生,但在大腦皮質感覺區都出現明顯的表位異常,從而妨礙精確度較高動作的完成。有人研究證明周圍神經損傷後進行專門的感覺訓練,有助於學會把功能上配對失誤的神經纖維重新對碼編入大腦新的、對應的、功能上有特異性的接受區。目前,雖然這隻是一種學說,但已是被臨床所證明的一種理論。
(四)神經再生
中樞神經損傷後,運動功能恢複的解剖學基礎之一就是神經出現新生或出芽。所謂的“出芽”即從一個神經細胞的胞體,樹突及軸突長出樹突芽或軸突芽。出芽有兩種:一是再生性出芽,二是側枝性出芽。所謂側枝性出芽是指在損傷的神經軸突上萌生新的軸突而且長入組織空缺內。有些實驗證明:中樞神經係統內部神經纖維損傷後有側枝出芽出現。這種出芽性再生可隨年齡的增長而降低。
(五)病灶周邊神經代償理論
目前認為不論是腦血管阻塞性偏癱還是腦出血性偏癱,其受損壞死的腦組織不能發揮功能時,周邊正常情況下未發揮作用的神經元尚有一定的代償能力。家庭早期給予患者康複治療就在於促進這種代償功能的建立和加快這種代償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