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癱家庭康複是近年來康複醫學向社會最基層—家庭發展的新型普及學科,有利於患者癱肢運動功能的恢複,對提高治愈率,減少後遺症,提高家庭和社會的健康素質意義重大。
一、偏癱的家庭康複概念與要求
偏癱家庭康複是指以偏癱患者為對象,以家庭人員為主,對患者所采取的一切有利於促進癱肢運動功能恢複的各種治療措施而言。
康複的原意是“複原”,即通過臨床治療與家庭康複治療,使患者恢複到病前的良好狀態,重新使癱者獲得學習、工作及生活的能力。這就是患者對醫生和家庭康複的基本要求。
家庭對患者康複療效好壞,取決於家人掌握康複知識的多少與運動技法的熟練程度。
眾所周知,腦血管性偏癱致殘率較高,也是引起人類死亡的三大疾病之一。從目前看,患病後約有60%~65%留有不同程度的偏癱後遺症。初步統計全國約有150餘萬人因殘疾而不能參加正常工作及操持正常的家務。近年其發病率仍有逐年增加的趨勢。雖然我國已建立了一些康複醫院或康複治療中心,培養了部分從事偏癱康複治療的醫師,運動療法師,作業療法師,言語訓練師等專業人員,為我國的康複治療奠定了基礎。但是,目前這種係統化康複醫療體係畢竟還是少數,且集中在大、中城市。由於路途的遙遠或經濟條件的限製,大部分腦血管性偏癱患者還得不到係統的康複治療。再者,社區康複在部分地區也是剛剛興起且很不完善。因此,這與我國腦血管性偏癱發病率逐年增高的需求還相差甚遠。針對我國多數腦血管性偏癱患者還得不到係統化康複的現實,急需一種“偏癱的家庭康複”。這種康複主要由患者的家人及親屬來完成。其最大特點是,家人是晝夜身不離病人床邊的陪床人,他(她)們一旦在臨床醫師或運動療法師,作業療法師,言語訓練師等指導下,掌握一定康複知識或康複技巧手法,將能充分起到一個床邊康複大夫或康複護理員的重要作用。
二、家庭在偏癱康複中的責任
偏癱病人牽掛著家庭每個成員的心,全家人也都盼望自己的親人能盡快的恢複正常、回歸到社會中去。這一共同心願能否達到,取決於家庭對偏癱病人的康複質量。更重要的是不論是病人在住院期間還是在家庭之中,抓緊患病後3個月以內的家庭康複治療甚為重要。此期的家庭康複治療是配合西藥、中藥、頭針、患肢針灸等治療的最好階段,也是腦功能及癱肢運動功能恢複最快的時期。故抓緊早期的按摩、被動運動,助力運動,主動運動及阻抗運動等,將能起到防治廢用性肌萎縮,防治關節粘連疼痛,防治關節肌肉僵硬攣縮,將起到良好的作用。對促進癱肢功能恢複,防止遺留偏癱後遺症有著非常重要的康複價值。因此,在這寶貴而短暫的時間內需要家人或親屬付出極其艱苦的勞動與臨床醫生緊密配合,方能取得較好治療效果,達到使癱肢運動功能盡快恢複的目的。
三、偏癱的家庭康複原則
積極治療原發病,預防和治療並發症;
利用一切康複手段,促進癱肢功能恢複。
對高級皮層功能(失語、失用、失認)障礙的恢複和促進訓練。
應在學習家庭康複知識,掌握康複手法技巧的基礎上再對患者施行治療。
被動運動,主張早期施行,堅持與其它療法緊密配合。
輔助病人的坐、立、走,糾正病人不良姿勢,訓練記憶、言語等。
施行運動療法治療手法要輕柔,禁止粗暴。
注意癱肢早期合理擺放位置,避免關節強直畸形,並對患者進行硬癱的阻抗運動治療,采用抗痙攣模式方法,抑製肌張力增高。
軟癱者要用感覺刺激療法予以促進運動。如患肢負重壓迫患肢關節,拍打與按摩患肢等。
運動訓練應按發育順序進行,從翻身、俯肘、支撐俯、爬跪至站立等。
注意消除患者低落情緒,樹立回歸社會的信心,創造良好的家庭康複環境,製作簡易而實用的康複設備,以利病人運動鍛煉。
在運動訓練中應注意避免聯合反應。以防引起癱肢痙攣。
四、偏癱的家庭康複範圍
家庭人員應采取一些力所能及的康複治療方法給予早期的被動活動、按摩、助力活動及輔助病人的站立、行走及糾正不良的行走步態和姿勢。偏癱的康複治療要遵循康複醫學的基本特點進行。
1.功能訓練
為保障和恢複人體的正常功能活動,應進行運動、感知、語言交流、日常生活等能力的訓練,並采取各種方式進行功能鍛煉,達到促進癱肢正常功能恢複的目的。
2.全麵康複
對病人應進行全麵的康複,應注意從軀體方麵、精神方麵、日常生活方麵進行整體的康複,才是促進偏癱病人全麵複原的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