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偏癱的辨證針刺治療
1.中髒腑辨證針刺
無論是腦出血性偏癱還是腦血管阻塞性偏癱,中醫均稱之“中風半身不遂”。凡是出現意識障礙者,多為病情危重的標誌,中醫辨證把它稱為“中髒腑”。在“中髒腑”中又分閉證和脫證。
閉證是由肝陽上亢、肝風內動,痰濁蒙敝頭腦清竅所致,屬實證範疇。
(1)閉證:
主症:神誌昏迷,兩手固握、牙關緊閉、麵赤氣粗、喉中痰鳴、二便閉塞、舌質紅、苔厚膩或灰黑、脈象滑大、弦勁而數。
組穴:水溝、十二井、太衝、豐隆、百會、風池、湧泉。
加穴:牙關緊閉加下關、頰車、合穀。
舌強不語加啞門、廉泉、通裏、關衝。
針法:取督脈、足厥陰肝經及十二井穴為主,毫針瀉法或點刺出血,以開竅熄風。
方義:本方具有平肝熄風,清火豁痰,開竅啟閉之功。水溝、百會通調督脈經氣,以開竅醒腦;湧泉導熱下行,太衝降肝經逆氣以平熄肝陽;十二井穴通三陰三陽之經氣,點刺出血可泄熱開竅,使氣通而閉開;督脈為諸陽經之總督,本病由於陽亢火盛,故瀉水溝,以調督脈,清泄陽經上亢之火;肝脈會於巔,瀉百會、太衝、風池調肝膽之經氣,以平熄上潛之風陽,脾胃為生痰之源,痰濁壅遏由於脾失運化,取足陰陽經之豐隆宣通脾胃二經氣機以達蠲化痰濁之效。手足陽明經循於麵頰,故牙關緊閉,取下關、頰車、合穀以疏通氣血;舌強不語取局部和鄰近啞門廉泉和心經絡通裏穴以利舌竅。
(2)脫證:
主症: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目合、口開、鼾聲不止,手撒尿遺、汗出、痰壅、四肢發涼、二便失禁、脈象細弱,為元氣敗脫,極危之候。
組穴:神闕[隔鹽灸]、氣海[隔鹽灸]、關元[艾條灸]。
加穴:脈微欲絕者加內關、太淵;痰盛者加豐隆,四肢厥冷者加足三裏;汗多者加合穀、陰郤。
針法:神闕、氣海、關元為任脈經穴,重用灸法以回陽固脫。內關、太淵針刺為主,豐隆、足三裏針灸並舉,大汗不止,艾條重灸合穀、陰郤非針刺。
方義:任脈為陰脈之海,根據孤陰則不生、損陽則不長,陰陽互根的原理,若元陽外脫、必從陰中以救陽。關元為任脈與足三陰經之會穴,為三焦元氣所出,聯係命門真陽,是陰中有陽的輸穴;氣海又名丹田,為任脈之脈氣所發處,係生氣之海;脈為生命之根蒂,神闕位於臍中,屬於任脈,為真氣所係。故此三穴用艾條重灸是治療虛脫之證最理想的輸穴。能補益元氣,回陽固脫、灸至汗收、肢溫、脈起為度。
2.中經絡辨證針刺
無論是腦血管阻塞性偏癱,還是腦血管破裂出血造成的偏癱,凡在急性期無意識障礙或意識障礙已恢複者,中醫辨證常稱之為“中經絡”即未及髒腑功能漸見恢複,而經絡血仍然阻滯者。
主證:半身不遂(偏癱)、手足麻木、口角歪斜、語言不利或兼見頭痛眩暈、目赤麵紅、口渴咽幹、煩躁易怒,舌質暗紅有瘀點、瘀斑,舌苔薄或黃膩,脈數弦滑。
組穴:百會、通天、風府、天鼎、肩、曲池、外關、合穀、環跳、陽陵泉、足三裏、邁步、風市、懸中、昆侖。
加穴:病程久者加大椎、肩外俞、手三裏、腰陽關、白環俞;肘部拘攣加曲澤;腕部拘攣加大陵、手腕下垂加陽穀;膝部拘攣加曲泉;踝部拘攣加太溪;足下垂者加解溪;足掌內翻加申脈;口眼歪斜加下關透頰車,頰車透地蒼、下關透四白、四白透地蒼、地蒼透承漿、地蒼透迎香、翳風(癱側)、合穀(健側);風陽上擾:加風池、太衝、太溪、三陰交;心肝火盛加大陵、行間、太溪。
針法:每日1次,每8天為1療程,百會、通天、風府隻針不灸,其餘穴位均針灸並舉,留針30~40分鍾,偏癱取督脈和患側陽經輸穴為主,針刺用平補平瀉,亦可左右交叉針刺,先刺健側,後刺患側以調理氣血、熄風通絡。風陽上擾:風池、太衝用涼瀉手法,太溪、三陰交用補法,心肝火盛者大陵、行間用瀉法,太溪用補法。
方義:督脈為陽脈之海,百會、風府配通天有熄風通絡之功;陽經主外、主氣,故取穴以陽經為主,用以調和全身氣血,疏通上下經絡。取風池、太衝以平肝熄風,補太溪益腎陰以涵木;補三陰交育陰以潛陽;瀉大陵、太衝以清瀉氣火,補太溪以益陰降火。
(七)偏癱的艾灸治療
灸法:是采用以艾絨為主要材料製成的艾條或艾炷,點燃後熏灼穴位的一種方法。通常與針法配合應用,故稱為針灸。由於艾葉性質的溫暖,故能通行諸經,調理氣血,加之辛主散寒,所以,常作為施灸的燃料。
臨床上治療腦血管性偏癱常采用溫針灸,溫針灸是針刺與艾條灸結合使用的一種方法,適用於既需要留針又需施灸的偏癱病人。
1.艾灸操作方法
針刺得氣後,毫針留在適當的深度,將點燃的艾條一端熏灸針體及離皮膚較近的一端,為避免燙傷,不宜離皮膚及穴位太近,也不要離針體與皮膚穴位太遠,以影響艾灸的療效。通常要求艾條點燃的一端離皮膚及穴位2cm左右即可,當某穴位熏灸有溫熱或局部紅暈而無灼痛為宜。然後,再以序熏灸其它穴位。一般每針需熏灸二至三遍即可。根據穴位的多少確定艾灸的時間。
2.艾灸原理與作用
艾灸具有溫經散寒之功能。人體的氣血運行常受寒溫的影響,故有“寒則氣收、熱則氣疾”,“血見熱則行,遇寒則凝”的說法。尤其是腦血管阻塞性偏癱常與氣血凝滯有關,故用溫針灸的方法,常能達到溫通經絡,活血化瘀及治療寒濕眜痛肌肉萎縮的作用。並有引導氣血扶陽固脫及預防保健的作用。
3.艾灸的適應證
就腦血管性偏癱而言,針與灸並用,其療效明顯優於單純的針刺。對腦血管阻塞性偏癱及腦出血性偏癱的廢用性肌萎縮及癱肢拘攣(肌張力增高),關節粘連疼痛療效顯著。在腦血管性偏癱舌強不語或言語不利者給予針刺加艾灸可使患者獲得舌體靈活、言語流利之功效。
4.艾灸的禁忌證與注意事項
臨床凡屬實證、熱證(不論是外感發高燒或是陰虛發燒)可針不宜灸。《傷寒論》曰:“微數之脈,慎不可灸,火氣雖微,內攻有力”。另外,針灸時應將過多的燃燒灰火及時吹掉在事先備用的煙灰缸內,以防掉落在皮膚上燙傷。如不慎而出現燙傷而致小水泡者,如不擦破可任其自然吸收結痂而愈,一般不致化膿感染。大水泡者可刺破後放液,塗以紫藥水或用敷料,保護灸瘡,以促其吸收愈合。
五、偏癱的全息胚針刺治療
近年根據張氏全息胚針刺法治療腦血管性偏癱,特別是恢複期或後遺症期的偏癱伴有關節疼痛者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一)概念
第二掌骨節肢或其它某一長骨節肢的各個部位之間存在著生理或病理上的相關性。就第二掌骨而言,第二掌骨節肢的這些相關部位分別用各自在整體上所相關的部位或器官的名稱而命名,則其相關部位分布的結果使第二掌骨節肢恰象一個人體之縮影。第二掌骨節肢自遠而近分為5個橫截區,每個區段分別與整體的相對應的橫截區段的器官與組織生理或病理上是相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