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抖動的癱肢要伸直,使肌肉放鬆,抖動的幅度要小,頻率要快,將抖動幅度控製在3cm左右。上肢抖動頻率可稍快,每分鍾200次左右,下肢抖動頻率在每分鍾100次左右即可。
7.搖法
搖法屬按摩關節運動類的一種手法。就偏癱而言,常用於肩關節、髖關節粘連疼痛及運動障礙的治療。術者用一手握住或挾住被搖癱肢的關節近端,固定住被搖肢體,另一手握住關節的遠端,做緩慢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環狀搖動。搖轉的幅度要由小到大逐漸增加,搖動方向及幅度的大小以不超過生理範圍為宜,以下造成劇烈疼痛、可以忍受為其範圍標準,搖動時要緩慢,用力要穩,速度亦慢不可快。
(1)托肘搖肩法:患者取坐位,放鬆肩關節,術者站立其側,上身略前俯,一手挾住肩關節上部,另一手托起患肢肘部,使患者的前臂放在術者前臂上,然後做肩關節順時針及逆時針方向的中等幅度的環轉搖動。
(2)握手搖肩法:患者取坐位,患肢放鬆,自然下垂,術者站於患側,一手握住患肩部,並與患肢同側的手相握,將患肢牽拉直後,做肩關節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搖轉,可根據患者肩關節疼痛減輕的情況而逐漸加大搖轉活動範圍。
(3)大幅度搖肩法:患者取坐位,患側上肢自然下垂,術者站於病側,呈丁字步。術者兩手掌相對托住患者腕部,將患肢緩慢向上向前托起,在此過程中,位於下方的手逐漸反掌,當患肢舉至160度時,一手握住腕部,另一手滑至肩關節部,略停片刻,按於肩部之手,將肩關節略向下向前按。握腕之手則略上提,使肩關節伸展,然後使肩關節向後做大幅度轉動。兩手交替上下協調動作,使患肢連續環轉運動,向後環轉時則兩手動作相反。在操作時腳步要配合移動,以調節術者重心。當患肢被上舉至160度時,術者要將重心逐漸移到前腳,當患肢肩關節向後轉運時,則應將重心逐漸移至後腳。
(4)搖髖關節法:患者可仰臥,患肢屈髖屈膝,術者站其患側,用一手握住膝部,另一手握住其足跟部或踝部,術者兩手協同使髖膝關節均屈曲到90度左右,然後做髖關節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運轉。
(5)搖踝關節法:患者仰臥,下肢自然伸直,術者坐於足端,用一手托握起足跟以固定,另一手握住足趾部,稍用力做拔伸牽引,並在拔伸的同時做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的環轉搖動。
治療腦血管性偏癱可根據病情不同選用不同的手法,均可取得較好的療效。
(二)按摩穴位及手法
1.偏癱的常用按摩穴位
風池、風府、肩井、肩、尺澤、曲池、手三裏、合穀、偏曆、天宗、膈俞、肝俞、腎俞、環跳、陽陵泉、髀關、邁步、風市、委中、承山、四強、解溪等。
2.偏癱按摩的常用手法
常用手法主要有滾、按、揉、拿、搓、擦、搖、推、拍等。
(三)按摩穴位的操作方法
1.俯臥位
術者位於患側,用按法於癱背部或脊柱兩側,自上而下反複3遍,把肝俞、膈俞、腎俞作為重點按摩。然後,再使滾法於患側背部,順序自上而下至小腿後側,將環跳、委中、承山做為重點按摩。在按摩過程中把腰後伸、髖後伸、膝屈伸、踝關節、背伸作為按摩當中配合被動活動的重要部位。一般持續20~30分鍾為宜。
2.側臥位
病人患側在上,術者施滾法用於患側上肢外側及肩關節外後側,配合上肢的內收上舉被動運動,再自上而下沿下肢外側至踝部施以滾法,持續時間約15分鍾。
3.仰臥位
術者位於患側,用滾法重點治療癱上肢內側、肩、肘、腕關節部位,且必配合上肢外展、內收、旋轉及肘關節的伸屈,腕關節的背屈運動。並注重按摩曲池、尺澤、手三裏、合穀諸穴位 。患側手指的按摩甚為重要,要被動給予屈伸及揉搓,各手指掌麵關節,使之處於伸掌狀態,時間約10分鍾。當滾法用於患側下肢時,應自髖前上棘沿大腿前麵小腿外側至踝部及足背、將邁步、伏兔、四強、解溪、三裏、承山等穴作為重點。在操作過程中應配合髖、膝、踝關節的被動伸屈運動,反複做4~6次為宜。按摩與運動持續做20分鍾即可。
4.坐位
醫者施行滾法於患側肩胛周圍及頸項部,用拿法自肩部拿至腕部,往返3~4遍,再做肩、肘、腕部搖法。然後用搓法自肩至腕部,反複2~3遍,時間約3~5分鍾。中樞性麵癱者施行一指禪手法推揉四白、下關、頰車、地倉、最後按揉風池、翳風等穴,時間約5~10分鍾。
(四)按摩的功能與適應證
1.按摩的功能
就腦血管性偏癱而言,通過按摩可達到溫經散寒、行氣活血、疏經通絡、舒筋活血、解痙止痛、滑利關節、鬆懈粘連、開通閉塞、增進患肢局部血液、防止肌萎縮之功能,有緩鬆筋脈、降低肌肉張力、防治癱肢拘攣、開竅提神、促進食欲之功能。通過以上功能可達到治療偏癱所導致的肩、肘、腕、背、髖、膝、踝等諸關節的粘連、疼痛。尤其是肩關節周圍炎,它是腦血管阻塞性偏癱、腦出血性偏癱最易導致的一種常見病症,常因粘連疼痛拒他人觸摸,時而久之形成“凍結肩”,因此,在針刺及艾灸後給予按摩及運動治療,對偏癱早期的恢複有十分重要價值。
2.按摩的適應證
按摩的適應證十分廣泛,就腦血管性偏癱而言,主要用於腦血管性偏癱恢複期與後遺症期的治療,早期配合針灸治療有防治肌張力增高,癱肢攣縮拘緊,及防止廢用性肌萎縮的作用。故其主要適應證有:
偏癱所致的肩、肘、腕、指關節的疼痛及伸屈不利;
偏癱所致的髖、膝、踝、趾關節的疼痛及伸屈不利;
癱肢的廢用性肌萎縮,如肱二頭肌、大腿後肌群、小腿的腓腸肌萎縮等;
癱肢的皮層性浮腫;
癱肢肌張力增高所導致的關節拘緊強直;
適用於癱瘓病人的食欲減退、精神不振等;
偏癱後伴有足踝軟組織扭傷等。
以上適應證在患肢針刺艾條灸完畢後即刻給予按摩,其促進癱肢運動功能的恢複效果更佳。
(五)按摩的禁忌證
不論對腦血管阻塞性偏癱還是對腦出血性偏癱,凡是有以下情況者應視為按摩禁忌證。
偏癱伴有脊髓病變者。因按摩可使脊髓損傷加重;
偏癱伴有骨折、骨結核者。因按摩可使感染進一步擴散;
老年人偏癱伴有骨質疏鬆症者。因按摩可促使骨質破壞;
偏癱伴有血液病者。因按摩後可導致局部組織的出血;
偏癱伴有皮膚破損、皮膚病者。
偏癱伴有妊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