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命名與原理
將第二掌骨分為5個區段,遠心端至近心端的1~5區各占的長度比為:1.5∶2.35∶2.35∶2.1∶2.5。因1區與整體的頭、頸部位的頭、眼、鼻、口、牙,腦、頸、甲狀腺、咽、氣管上段、食道上段在生理或病理上相關,故將1區命名為頭、頸區;因2區與整體的上肢、肩、肘、腕、指,肺、心、胸、背部位在生理或病理上相關,故2區命名為肺、心、胸、背區;3區與整體的肝胃區、胰腺、膽、脾在生理或病理上相關,故命名為肝胃區;4區與整體的下腹部、結腸、直腸、子宮、膀胱、闌尾及下肢、髖、膝、踝、足等有關,故命名為腹下骶、腿足區。
(三)取穴與操作方法
就腦血管性偏癱而言,臨床常采用1區,2區,5區,療效的好與差與取穴定位的準確性關係甚為密切。取穴時可在1、2、5、區內用2~4mm光滑圓頭火柴棒,用同等大的壓力依次沿第二掌骨的橈側並沿其長軸方向的淺凹長槽處1、2、5區段按壓,當按壓時感到麻、脹、痛感最強的位置時即為最佳針刺點。找到最佳相應反應點後,用75%酒精常規消毒,將消毒毫針迅速刺入20mm後,可有較強的酸、麻、脹感或在針後5~10分鍾出現癱肢輕度發熱或疼痛減輕感覺。這些感覺均為療效理想的標誌。如針感消退後可每隔7~10分鍾提插1次,以使針刺部位始終保持著較強的針感。一般留針30~45分鍾,不需艾條灸,每日1次,8天為1療程,間隔3天。針刺患側,健側或兩側交替均能取得較好的療效。在每次針刺治療後配合癱肢運動效果更佳。
六、偏癱的按摩治療
(一)按摩運動法
1.滾法
滾法屬按摩滾動類的一種手法,常用於治療偏癱,以術者手背近小指側部做滾動,其動作是由腕關節的伸屈運動和前臂的旋轉運動複合而成。具有刺激麵積大,刺激力量強而柔和的特點。主要用於肢體癱瘓及運動係統疾病。
手法要領:術者用手掌背部近小指側部附著於治療部位上,掌指關節略屈曲,並經腕關節做主動連續的伸屈運動,帶動前臂的外旋和內旋,使掌背部在體表治療部位上進行持續不斷的來回滾動,每分鍾頻率約120~160次。
滾法的基本要領:要求肩關節自然下垂,肩臂部放鬆,上臂與胸壁的距離要在5~10cm之內,過近影響手法的發揮,過遠術者易疲勞。肘關節屈曲應在120~140度左右,腕關節伸展時向內滾動約40度左右,著力點應放在術者的小魚際及掌背小指側,滾動時要同吸附在治療部位上一樣,嚴防跳動,滾動時手背部接觸範圍為手背尺側至中指線。操作時指掌均放鬆,手指任其自然,要有柔軟性,壓力適量而均勻,動作要協調且有節律,嚴防快慢不均及壓力時輕時重。
2.掌按法
掌按法屬按摩按壓類的一種手法。常用於治療偏癱側肩、背、腰部疼痛及癱肢的拘攣。以術者單手或雙手重疊按壓為宜,具有接觸麵大,刺激強而柔和,操作簡便療效好的特點。也可用於上肢的運動障礙及疼痛等。
手法要領
術者腕關節背屈,用掌根、魚際或全掌著力於治療部位,做垂直向下的按壓,可采取單掌按壓或將雙掌交叉重疊按壓,按壓的力量要由小到大循序漸進,按壓到一定力量後要稍停留片刻,然後再做重複按壓,使按壓動作平穩而有節奏。
3.拿法
拿法屬按摩捏拿類的一種常用手法。常用於治療偏癱肌張力增高時的癱肢攣縮之症。是用拇指和其餘手指相對用力,提捏肌膚的一種治病方法。
手法要領
術者用拇指和其餘手指羅紋相對用力,捏住治療部位肌膚並逐漸用力內收,將治療部位的肌膚提起,做輕重交替而連續的提捏或揉捏動作。用於治療腦血管性偏癱,常用拇指與食、中、環、小指著力,為五指拿法,故稱“抓法”,“握法”。手法應柔和有力,動作要靈活。
4.擦法
擦法屬按摩摩擦類的一種常用手法。主要用於偏癱後的肢體疼痛拘攣,肌肉萎縮麻木等症。用手掌緊貼體表,稍用力下壓並做直線往返摩擦使之產生一定的熱量,以達到治病的作用。
手法要領:術者腕關節伸直,使前臂與手掌相平,用手掌小魚際或大魚際乃至全掌緊貼於治療部位肌膚,並稍用力下壓,以肩關節及上臂做主動運動,帶動手掌做均勻的上下或左右往返摩擦移動。治療偏癱時常用全掌著力摩擦或用大魚際摩擦。
在操作過程中,應掌握直、長、勻,動作要穩,要采用上下摩擦,直線往返移動,不可歪斜,往返距離拉的要長且動作要連續不斷,不可間歇停頓,形如拉鋸狀以達到癱肢的灼熱感為宜。在操作中壓力要均勻適宜,嚴防掌下壓力過大。操作過程中應放鬆肩部,肘關節自然下垂內收,做到力從臂發蓄勁於腕、使擦法動作平穩而有節奏性。
5.搓法
搓法屬按摩揉搓類的一種掌用手法,係指兩手的對揉動作。常用於偏癱肌萎縮,肌肉酸痛、癱肢拘緊、麻木等。通過揉達到舒鬆脈絡、調和氣血、減輕疼痛等症。
手法要領:術者用雙手掌麵挾住肢體治療部位,然後兩手相對用力,做相反方向的快速搓揉,並循序上下往返移動。若搓法用於肩部或上肢時,患者取坐位,肩臂放鬆自然下垂。術者站於其旁,上身略前傾用雙手分別挾住患者肩前及肩後部,由肩部搓至腕部。搓肩關節時,雙手呈順時針方向環形搓揉;搓上肢時,雙手呈一前一後的交替搓揉並向下移動至腕,然後再由腕部向上搓揉至腋下,如此往返移動7~10遍即可。當搓於膝關節時,患者取仰臥位,屈膝屈髖。術者用雙手挾住膝關節內外側,做順時針方向的環形搓揉,且重點搓揉膝關節間隙內外膝眼及髕骨兩側等部位。當搓之癱肢右側時,應屈膝屈髖。術者用雙手挾住大腿前後或內外側,自上而下的搓至踝關節處,在操作中雙手用力要對稱,搓揉動作要迅速,要使動作靈活而有連續性。臨床常與抖動法合用。
6.抖法
抖法屬按摩振動類的一種手法,常用於治療偏癱恢複期或後遺症期的肩臂酸痛,活動不利,腰腿酸痛麻木等。臨床常配合搓法同用亦可做為上肢各種手法治療的結束手法。
手法要領:抖上肢時,患者應取坐位,肩部放鬆,術者站在患側外前方,術者上身略前俯,然後用雙手握住患肢腕部緩慢將其向前外側方抬起至60°左右,然後做連續的小幅度的上下抖動,使抖動的振動波似波浪般的傳遞到肩部。或術者用左手掌按住患者肩部,右手握住患肢腕部,做連續不斷的小幅度的上下抖動,同時可配合肩部的前後活動。
抖下肢時,患者應取仰臥位,下肢放鬆。術者應站其足後方,用雙手握住癱肢,使癱肢離床麵約30cm左右,然後做連續的上下抖動,使患者感到大腿和髖部有舒適感。同時在操作中配合牽拉,使患肢內、外旋轉活動。